公元前100年, 11月23日, 南線, 漢衛尉崔獲親率中央文軍七萬五千人的整編軍團,自襄陽南下,向江陵方向進發。 江陵之西,是被長沙國占領的郢都; 江陵之東,是被淮南國占領的江夏; 情勢岌岌可危。 東線, 梁國崔眺率一萬三千人自滑臺向西, 梁宗正夷賜率一萬三千人自城濮向西。 12月27日, 北線,漢國閻舍耶所部一萬三千人北上,歷經血戰,攻陷朔州。 因朔州一戰,漢軍生還七千餘人,加上軍中斷糧,士氣低迷,閻舍耶停止繼續進攻。 朔州之北,白羊方麵有五支狻猊軍隊集結,動向不明,兵力不詳。 公元前99年, 1月1日, 諸國聯軍總兵力達五十萬,大漢朝廷加上地方卿室,總兵力計二十一萬,實力差距仍然懸殊。 1月30日, 北線,漢國閻舍耶所部七千人北上,目標狻猊國白羊方向。 2月25日, 大漢陳卿擁兵自立,向大漢宣戰。 正值多事之秋,陳逆有兩萬兵馬,對大漢的威脅不小,也是在與諸侯開戰之初,在眾諸侯還沒全麵對大漢郡縣發起進攻之時,給予大漢朝廷的抵抗信心以極大的打擊。 而陳氏的當代家主陳默,正是百年前,輔佐太宗、肅宗兩朝的朝廷重臣,丞相陳平的後代子孫。 陳默以輔佐之功,深受漢帝劉徹的信任,輔政十幾年,方得出鎮地方之權力,但如今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舉,著實是令人心寒不已。 3月1日, 北線,白羊城下。 漢國閻舍耶所部遭到狻猊白羊守軍的猛烈抵抗,最終全軍覆沒,閻舍耶僥幸逃離戰場,身負重傷。 3月5日, 劉徹派遣太尉羽陵虛呂北上,向狻猊提出迫和。 時至今日,東方諸侯都沒有向西發起全麵進攻,都是在暗中積蓄力量。 而大漢朝廷,也還沒有做好迎接戰鬥的準備。 因為閻舍耶獨自行動的魯莽行為,讓大漢中央禁軍平白無故地少了一個軍團的編製,著實是令人可恨。 在這場緊張而仿佛沒有盡頭的軍備競賽之中, 一支軍團的全軍覆沒,讓大漢搶先一步在這場競賽中露怯,表露了大漢朝廷企圖利用快速戰爭,以此來挽救局勢的窘迫,也說明了大漢朝廷統帥部對戰爭普遍沒有信心的矛盾心理。 如今,漢帝主動派遣使臣北上議和,很明顯就是在進一步透露出大漢朝堂的膽怯、漢軍虛弱不堪戰的現狀。 這更讓大漢在這場戰役的第一次對決中,氣勢上已經處於下風了。 但沒有辦法,大漢經歷了上一次持續了十六年的江南大戰之後,就已經打沒了所有的國庫積蓄,為了支持前線的部隊,連續十年的“征三餉”活動,已經讓大漢子民水深火熱了,國內民怨四起。 而漢軍更慘,身為保衛國家的軍人,漢帝的中央禁軍,每年都是拿不到足額軍餉的,也就隻是出征時有口吃的罷了,訓練是農民級別的,武器裝備也隻是比木棍好的,布衣厚點,出征時活得像個逃荒難民,士氣低落到穀底也是常見的事情。 至於為什麼要當大漢朝的兵? 純粹是因為連年天災不斷,糧食絕收嚴重,大漢朝廷不僅救災,也不減免賦稅,反而是越加酷烈,連年加“征三餉”。 正如一句名言: “先苦一苦百姓,罵名由我來當。” 這是大漢“名將”、太尉羽陵虛呂的原話,漢帝劉徹深以為然,以其為鎮國之重器。 衛尉崔獲也時常贊許他,說這是老成持重之言。 (羽陵虛呂表示也很無奈,為了不被劉徹流放他國,或者是賜死,他也隻能主動抗下這種“大奸臣”的罪名了) 百姓正是在這種環境之下,扛不住了,漸漸走向崩潰。 而要是主動聽從號召去當兵的,也不用再繳納賦稅,安心待在軍營裡麵,起碼還管口飯吃,不至於馬上餓死。 這種強逼百姓參軍,為國爭光的“壯舉”,並不是羽陵虛太尉大人提出來的,他不背這種鍋。 是衛尉崔大人做的,他同時也是大漢洛陽行營的最高統帥。 (羽陵虛呂曾經在洛陽行營輪值,給他當過兩年時間的副帥。 後來羽陵虛呂被抽調去南線的襄陽行營了。但時間過了十幾年,依然也改變不了這兩位已經知天命老年人之間的友誼) …… 這樣爛到極致的軍隊,也隻有在大漢朝才能見到,軍隊戰鬥力勉強是填線軍的水準。 漢軍已經墮落了。 在大漢軍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若是哪位將軍能讓一名士兵乖乖待在軍營三年,那個他足可稱之為我朝的一代名將。” 大漢軍中的現狀就是如此,有時候產生逃兵也不是很嚴重的事情,關鍵是誰率領的軍隊逃得多,誰的軍隊逃得少而已。 越是在戰前,越是要穩住,逃兵也不能太多,要控製一定的量,如果逃掉比例達到十分之四,那麼這支軍隊就完蛋了,即使不是“僥幸”地死在戰場之上,戰後也是要被嚴厲清算的。 對,即使在這種爛環境之下,大漢軍中也是存在著績效考核的。 很神奇吧! 當年的客卿羽陵虛呂,也是憑借帶著這樣的軍隊,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在江南戰場上,在敵我雙方,漢軍兵力略占優勢的情況之下(比對麵多出一萬或者兩萬人),多次擊敗對方而聞名,成為現在大漢軍中,鎮國柱石般的恐怖存在。 臨危不懼,大將之風。 (比對麵多出一萬人,怎麼輸?) 臨機製變,智勇雙全。 (在同僚後麵撿漏,追著弱的打。) 軍紀嚴肅,兵將擁戴。 (出工不出力,不打硬仗,逃兵少。) …… …… 3月10日,漢國使節的車駕北上。 羽陵虛呂這一行,受到了很多諸國埋伏在大漢境內的間諜的注意。 成則,大漢北方少一強敵; 敗則,諸侯北方多一強援。 所以很多諸侯都給這些間諜下來死命令,一定要殺了羽陵虛呂,不能讓他平安抵達漠北的狻猊王庭。 但是,大漢朝廷當然不會坐視不管。 畢竟羽陵虛呂也是漢朝太尉,真真正正的國之重臣,斷然不讓讓他輕易出事。 特殊是在這段緊張日子裡,如果他死了,會直接影響到大漢統帥部的決策,還有底層士兵的信心。 還會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大漢現在到處漏風,防守空虛,朝堂重臣都可以任由殺戮,這還怎麼讓那些大臣們盡心盡力地為大漢皇朝繼續工作? (不過羽陵虛呂要是真的沒了,對大漢子民來說,也是一件普天同慶的日子。 畢竟他在百姓們眼中,已經是個“害國害民”,蠱惑漢帝的大奸臣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