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渭水迎使(1 / 1)

張充案 陸亦佳 3081 字 2024-03-15

那三條彩舟則依次救起了尚在水裡掙紮的眾人,當然也有不少人因施救過及被溺死的,還有的人則失蹤了,不知是被水流沖走了,還是爬上了岸去,其中就有虎賁營指揮王況,他沒有竇友那麼幸運,及時瞅見貨船要縱火焚船,況且作為指揮艦隻,他的船泊靠於船陣的前方,很顯眼,也是江雨禾重點攻擊的對象,所以一上來,他的船就被焚毀了,他也墜入水裡,不過好在他水性較好,所以沒有一時溺斃,但長時間泡在水裡也不是人能吃得消的,一開始他抓住水棚附近的木板喘息著,可後來檻船又沖過來撞擊貨船,把他也帶到了水裡,附近的木板也被都被撞飛,他也被水流沖昏過去,順著水流朝北門方向逐去。他是從清醒到昏厥,還有一人則是從昏厥之中,緩緩睜開眼來,他醒來的地方則是在一條小艇之上,隻見小艇之上有三名軍士,一人劃槳、一人把舵,還有一人手裡拿著劍在觀察水中有沒有人。他就是太師王舜,自扶著皇帝欲從通往南岸的欞星門的筧橋上逃遁不成,反身坐著吊桶上大龍船,卻不曾想他被檻船撞下吊桶,摔了個狗吃屎,腦袋重重地撞在了木板之上,當場昏厥過去,一下子什麼也不知覺了。此刻雖有點好了些,可腦瓜殼還是很疼,心跳得厲害,手心上全是汗。張嘴問船上的人,自己這是怎麼啦?船上的軍士告訴他,是在臨水殿西側殘存木座架上的破木樁側旁找到你的。王舜拚命回憶起先前之事,可怎麼想也記不清他自己究竟是怎麼暈厥過去的,也想不起自己是怎麼受傷的了,卻耳鳴不止,惡心反胃。船上軍士見他臉色蒼白的厲害,乾咳得厲害,便趕緊將他送去了彩舟。彩舟上的司命陳崇懂得醫術,用手搭在王舜的脈搏之上,又看了看他的瞳孔後,又問他,此刻感覺如何?王舜坦誠他心悸、頭暈、惡心地厲害。陳崇點了點頭,安慰著王舜,隻是腦殼受到一些震動而已,不是大傷,休息一段時間後,就會慢慢好起來的。陳崇不敢在王舜麵前流露出擔憂的情緒,等到眾散去之後,才皺著眉來,不無憂慮地告訴中書謁者譚喜,安新公(王舜)是腦髓震傷,此乃頭部受到鈍器傷害,腦氣震動,腦髓被震,這種頭部內傷,恐怕是很難根治。正當昆明池一片狼藉之際,渭水的便橋附近也遇到了些麻煩。自得知囊知牙斯單於遣左賢王輿率使團出使常安之後,皇帝王莽便欲仿效孝宣帝往事,當年宣帝令大新吏民在長安城北渭河中段的橫橋南北兩側迎接他們。不過王莽並沒有打算去甘泉宮迎接使臣,一則甘泉宮當時已被廢,二則皇帝隻把匈奴當作大新的藩屬而已,三則當此時大新與匈奴之間正處於微妙的時刻,皇帝隻是用這種形式來嚇唬匈奴使團而已,並非真心要與其會晤。孝宣皇帝當年在長安城附近甘泉宮接見匈奴呼韓邪單於後,呼韓邪單於一行跟隨孝宣帝的隊伍進入長安城,在京的各藩屬國國君、諸侯王、列侯、官員百姓共計數萬人趕往渭橋翹首迎接,當孝宣帝的身姿率先出現在渭橋上時,眾人山呼萬歲、聲震大地。渭水斜貫常安城,東起隴山,橫貫關中,西接黃河,三輔平原連通洛陽盆地皆賴於斯。渭水上貨船、客船常年絡繹不絕,白帆如翼,船槳翔舞,每天都輸送著貨財無數。漢朝時,在渭水北岸興建了五座陵邑,遷徙了大量人口聚集於此,形成“強乾弱枝”的格局,這五座陵邑像衛星城般拱衛京師,形成了渭水南北兩岸遙相呼應的城市群格局。而要溝通這帝陵、陵邑和長安城的關係,漢朝先後修建了後世稱之為“東渭橋”、“中渭橋”、“西渭橋”的渭水三橋。西渭橋又叫便門橋,乃是常安與雍州西部往來的必經之路,於孝武建元三年(前138年),在今秦都區兩寺渡公園南的渭河上架橋,此橋因與長安城便門相對,故名“便橋”;中渭橋建於秦國時期,於秦王贏政二十一年(前230年),在今窯店鎮東龍村南的渭河上架起一座大橋,因與長安城橫門相對,故曰“橫門橋”;孝景帝前元五年(前152年),在今高陵白家咀南的渭河上架起一座大橋,因在橫橋之東,故稱“東渭橋”。五月即為午月,一河春水向東流,此時天氣已有了些許悶悶的暑氣,五月五日是仲夏端午,五月五日,即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與夏至同。自興德津口,匈奴使團終於從玄武堂堂眾手裡被救出來之後,此刻他們在船都司的護衛之下終於抵達了長安渭橋北。橫門橋前旌旗招展,鑼鼓喧天。奮吾持戟從橋北分兩側排列開來,還有緹騎也在周圍列陣,一派雄壯威武的模樣。長安城內外大半人家,來到渭河附近吃粽子、逛集市,又聞匈奴使團到來,都擠著來到橫橋附近觀瞧,一時間渭水南岸人頭攢動,聲喧如蜂。此時橫門橋西側正在上演著水傀儡戲。隻見那是一條新船,船身塗著紅色油漆,船簷一圈掛著彩簾,上結一座小彩樓,下麵有三扇小門,形同瓦肆中的傀儡戲門,朝南正對著民眾。彩樓中門率先打開,出現一個木製黃色海瀨,在水中嬉戲,翻騰跳躍。周遭喧鬧頓時靜了下來,雖然隔得遠,還是能見水瀨刻畫地栩栩如生,那肥嘟嘟的腦袋,笨拙的身軀,在水裡一顛一顛,伴著悅耳的笛聲,讓人忍俊不禁。那船映著水波回旋數遭,那條水瀨竟從水中抓住了一條小活魚,船上鼓樂頓時齊齊奏響,南岸民眾頓時響起贊喝之聲。那隻水瀨似心滿意足得悠然返回。緊接著,水棚的左右二門齊開,二條活靈活現的金色木偶龍浮現於水上,剛出場時,每條金龍嘴裡噴出黃色或紅色的煙霧,翻騰於水波之中,繼而金龍又潛入水裡,抬頭噴水,極盡精妙,令人嘖嘖稱奇。這一幕巧好被正在岸邊觀瞧的竇融看在眼裡,此時他已回到京師復命,因皇帝不願見他,立國將軍孫建召見了他,令他先去渭水河畔暗中保護迎使儀式。渭水南岸橫門橋附近有家酒樓,河欄窗邊坐著一位男子,名叫隗囂,字季猛,他是國師公劉歆的屬官,位列元士,正在此等候老友的光臨。此時已近中午時分,他扭頭朝窗外望去,見自己親隨言不語正與店主攀談,便問道:“怎麼樣了?”那言不語雖在說話,卻不停望著橫門橋方向,聽到問話,忙回道:“還未見人來。要不卑職去看看!”隗囂道:“那再等等看!”此時卻見對岸人群裡出現了一個身材微胖的身影,提著一樣東西欲上橫門橋,再一看乃是法吏郭弘,忙道:“郭弘倒是來了!”隗囂正欲答話,卻聽橫門橋那邊傳來了一陣喧嘩,聲音很是緊張,他不由得站起身來,探出半截身體向橫門橋望去,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隻見橋上眾人都趴在欄桿上望著橋下的一條彩舟,那彩舟船篷上繡著一朵雞血藤,紛紛叫嚷起來。再見那客船,正要穿過橫門橋,桅桿卻高過橋梁大半截,眼看要撞到橋梁。隗囂一驚,忍不住暗道:“不好!”對岸一隻小篷船上,有一對船家夫妻。男的叫做董侉子,女的叫餅兒。餅兒正在淘米,聽到叫嚷,並不理睬,自顧自地淘米。董侉子卻天生愛管事,見那船的桅桿還未放下,甩開腿向往橫門橋奔去,前麵岸邊泊著隻長桅彩舟,董侉子縱身跳上船篷,揮舞肩膀,大聲朝那客船喊道:“放倒桅桿!”聽到喊聲,那彩舟上的人才發覺,二個船工先後跳上頂篷。那船的桅桿根部有條軸承,嵌套於桅座上,用插銷固定住,可以拉起放倒,稱作“眠桅”。一個船工慌忙拔開插銷,其他幾人抓住牽繩,一起拉倒桅桿。但春天水流很急,其他人又慌了神,稍微一耽擱,船頭就被水流沖偏,船身也橫了過來。董侉子大喊道:“穩住舵!快劃槳!”其實周圍人都在喊,隻有他自己能聽得見自己在喊什麼。但董侉子不管這些,這時候,他熱心出力,自然是大喊大叫,也是一種痛快。他見那船上有個身穿錦繡綺紈之人也爬上了頂篷,應該是船主,那船主揮臂呼喝著,船工們才隨著他一齊喊著號子,拚命地劃著槳!船身才漸漸穩住,但船頭卻難以調頭回轉,董侉子又喊道:“纖夫!纖夫!”那船上之人似乎聽到他的喊聲,有一男一女兩人急忙跳下船,奔到橋頭,從橋麵拋下繩子,下麵船夫接住拽緊,橋上幾個路人也來相助,一起用力,船頭才終於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