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師傅總有一股子憂鬱,不太愛說話,偶爾東家人聊天會搭幾句腔。 他是正一派道士,也被稱為俗家道士,不蓄長發,不戒葷腥,有老婆孩子,不求長生道,融入紅塵中。 雖不以道觀存身,卻是圈子裡口口相頌的有點真本事的高功法師。 據說林師傅祖上就是龍虎山天師府的道士,傳承久遠。後來落在了敬亭山,祖祖輩輩靠著三五七個人結班子,設壇門四處接活,與龍虎山再無瓜葛。 以前封建朝代玄學風氣濃厚,農村秋收後為保牲畜興旺,要請道士紮牛禁、鬧五猖;為來年豐收,要請道士做平安醮。家中有喪事便請道士上門作超度亡人,有不吉利現象出現便請道士禳解。 輪到林喬東一代,除了白事,再無別的什麼出路,也就乾脆加盟了張鐘牧姨夫的喪葬服務公司,負責登壇做科。 有一次,林師傅望著張鐘牧晾在椅背上的那副: 自漢流芳,龍虎山中真宰相; 從唐襲職,金鑾殿上活神仙。 喃喃道:“鄭板橋去龍虎山上提字以前,我祖上就已經是道士了,到我這恐怕是要斷了。” 張鐘牧知道,他指的題字是: 龍虎山中真宰相,麒麟閣上活神仙。 而不是這副不知誰作的楹聯。 但張鐘牧認為,不管是題字美談還是法道傳承,如果跟不上時代發展,留一份傳承的種子也就罷了,如同動物園裡的保護動物,不必要沉浸在舊故紙堆。 張道陵在東漢年間創立五鬥米教,也就是天師道,傳說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傳承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唐天寶之後,各朝各代幾經敕封,說一句“自漢始,由唐隆”,實不為過。 一千兩百多年的輝煌歲月,給天師府鍍了一層金光。 …… …… 相對於哲學邏輯嚴密自洽的佛學,道家在教義上更符合張鐘牧的口味。 知天樂命,清靜無為,抱素懷樸,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也是他願意暫時“屈居”於此的原因,在道家叫緣法。因緣際會。 但道家不等於道教,張鐘牧搞混了,清靜無為的是道家,道教還是要打工養家糊口的,至少正一派靠不上香火錢。 …… “天師像先不急請,等法壇那邊榜文掛起來” “橫豎多拉幾條紅線,這樣拉兩條,這樣再拉兩條,這裡從柱子走線,要繃直了” 林師傅阻止了張鐘牧張掛天師像,隨手又用手比比劃劃,指揮張鐘牧和幾個打下手的東家小子乾其他事。 這是在王氏祠堂,林喬東幾人正在布壇,做一些榜旗符文張貼及儀式需要的布置。 祠堂分成前中後三段,前段布置做靈堂,中段是天雷法壇和度人經齋壇,後段擺放一些親朋好友送的紙紮的龍車鳳輦、金童玉女、元寶箱盒等等。 祠堂大門外東邊墻貼的,正是昨晚張鐘牧寫的告示,白底黑字,朱砂做的標記,四周用紅紙裁成細條做榜文邊框。 門頭原本就刻有“三槐堂”,左右楹聯是在深紅色木板上刻的: 雙桂家聲遠,三槐世澤長。 …… 這說明東家是三槐王氏一脈,王氏另外兩大支脈分別是瑯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但繁衍人數最多、分布範圍最廣的,還數三槐王氏。 一大一小兩張桌子再架上一把太師椅,象征意義的三層天雷法壇就搭好了。 最頂上是太師椅,椅背用紅紙蒙著,寫著“混合宮”三個大字,左右赫然還有兩截對聯似的,右邊是:位列上中下;左邊是:才分天地人。 太師椅當中,擺著印有太極圖的米升,上麵插著四麵二十公分左右的小龍旗。 陰陽魚兩側,還有簽字畫押的天尊令旗,如上方玉虛明皇天尊旗、下方真皇洞神天尊旗、東方玉寶皇上天尊旗…… 違和的是,插在了一個裝滿濕沙的旺仔牛奶鐵罐上,顯得不倫不類。 中間方桌正麵空著,這是留著擺放天師像的位置。 最底下桌子橫檔貼的一張黃符,寫有: 敕令,千千猛將,萬萬雄兵。 “師傅,榜文你在這寫還是到隔壁寫”。 張鐘牧指的是祠堂旁邊的土坯房,專門用於存放祠堂祭祀用品,也當做臨時倉庫用。 “就在這吧,要不了一會兒”。 林師傅為數不多堅持自己動手的,其中之一就是《天雷法壇榜文》。 隻見他筆走龍蛇,單單“天雷法壇”四個字,猶如第一次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後母戊鼎,一股子古樸敦實之氣迎麵襲來。 後麵正文筆法一改前態,雖然端莊工整,亦難掩飄渺離塵。正文寫到: 本壇欽奉道旨,掌握雷霆,開道德之門闡。 混元之教,凡修善會,必獲感通。 今則肇啟壇場,宣揚妙典。 竊慮大羅高渺仙境,難通凡奏表章,所申文狀下通九地,上告……特列榜文,張掛天門曉諭。 指揮號令,召集諸神……須至榜者逐一分發。 三軍司令,將帥齊臨 …… …… 林師傅教了張鐘牧一些手訣和叩齒法,不過張鐘牧不認為寫榜文符文有掐法決、叩齒的必要,看不見的程序,在張鐘牧這裡都可以被省略。 畢竟,象征意義的儀式,如果不能被看到,就沒有任何意義。 等東家小子貼起榜文後,張鐘牧安排把寫有“天、師、府”的紙張用紅線穿著掛在混合宮正前方,一張紙上一個字,共三張不同顏色、不同底紋的紙張。 “天、師、府”中間用四張豎條黃紙隔開,黃紙上也是張鐘牧的墨寶,分別是: 張大真人是道宗, 天師秘典受榮封, 師真設教無邊法, 堂內威儀活虎龍。 …… 而最邊上兩側,掛的正是那副引起林喬東無盡遐想的:自漢流芳,龍虎山中真宰相…… 度人經齋壇也是依照天雷法壇大致樣式布置,不同的是度人經齋壇上方掛滿的,不是符文而是經文。 正前方也如天師府布置,“度、人、經、齋、壇”五張紙用四張條幅隔開,分別是: 送文發帖奏金章, 上界神仙降道場, 南極星君臨法會, 宮中度亡早生方。 兩側紅紙黑字,寫的是: 道德五千言,喚醒浮生無數夢; 真經卅六部,度盡冥府許多魂。 …… 度人經,即《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又稱《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或《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明代官修《正統道藏》開篇首經就是《度人經》,被道教稱為“眾經之首”。 道教正一三山,無論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還是龍虎山天師道,《度人經》都算得上核心經典。 相傳《度人經》乃是記述在時空源頭,大道化身元始天尊開劫度人化生諸天,敷演黍珠大道玄奧。所以諷誦此經,功德甚重。 因為“未得傳承,不可胡亂掐訣存思”的規矩,這是另一項林師傅無法甩手的累活。 …… …… 道士說是引渡亡靈,實際上是開導活著的人“逝者已逝,生人如斯”。 終究到底,還是安撫生人。 所以張鐘牧看林師傅,總覺得不像道士,更像牧師。也差不多,反正都是搞心理安慰這一塊的。 不同的是,在其他道士身上,張鐘牧看到的是一項謀生手藝。而在林師傅身上,道士仿佛真的是一種身份,有一種道不明的氣質。 …… 林喬東手持笏板,一襲道袍站在眾人前方,主事科儀。張鐘牧跟著林師傅念誥: “此日瑤壇設像,爐焚妙洞真香。 …… 今日存誠謁帝,稽首三禮拜虛皇。 請眾整衣入壇場,廣取福生無量。” 眾人在其後齊唱:“福生無量天尊”。 林師傅踏步轉身,歸位,繼續念誥: “伏以,壇樹八極,按八卦以立壇界;玄元闡化,仗玄科而叩請高真。 以今混元宗壇,都爐焚香,下令宣召:乾天、坤地、離火、坎水、巽風、艮山、震雷、兌澤,八卦大神。 再運真香,虔誠奉請:天德君,地德君,日精月華君,天罡大聖,魁罡星君…… 各請分身化氣,下降行壇,原有開壇符命,謹當告下。” 四下無風,眾人卻看到未焚盡的紙灰升騰而起。 擔心引燃上方掛滿的符紙,王新國上前幫忙用手撲向升騰的紙灰,無奈帶動的風又攪得紙灰四散。 林喬東伸出單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朝紙灰畫了一個圈,再往下一帶,紙灰竟然順著手勢神奇的全部沉降了下來。 “開壇符命已宣傳,律令飛敕徹地天。 三界大魔齊消散,五方鬼怪盡除蠲。 真文本是皇人篆,但蕩無極聽鳥言。 哢嚓一聲沖太極……” 唱至這裡,林喬東拿起驚堂木模樣的東西,砰的一聲重重扣在桌上,才悠然吟起:“無鞅數眾聽靈篇”。 “……本無去亦無來,四大幻身,乃有生而有死。其生也月明秋水,其死也蟬蛻寒林,欲求解脫之道,須憑玄元之教,以今本月十三日孝眷王新國延仗黃冠羽士,虔就本宮設立瑤壇,諷誦《太上諸品度人仙經》,拜禮金闕弘名寶號,祈恩追薦亡故王母陳氏一位真性淑魂,付度本音門中,先遠三代宗親等魂,並及本鏡四維上下,五音男女,十類孤魂甶孑等眾,來臨法會,聞經受度。 惟願,雙手撥開生死路,翻身跳出鬼門關,亡靈遠遠而來,或在天上、或在地下,或在五嶽臺前,或在孤魂營中,四維上下來赴會,東西南北盡遙聞。來時華幡引路,去時信馬駝還,華幡引路歸故裡,信馬駝還到家鄉,此日今時,來臨法會…… 慈悲真人來接引,亡靈從此返仙鄉。 羽眾恭虔,引道回壇。” …… 如此一一功頌。誥念畢,眾人叩首起身,拈香,退歸原位。 開壇花了大半個上午,這家齋主事辦的大,錢給的足,不能按簡易模式辦。公司業務雖然難做回頭客,但也極為依賴口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