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應龍涅槃重生,創造後世光輝形象 元始應龍在開天辟地神話中消耗了大量的法力,陷入了沉睡。後來應龍又怎麼成為天庭最高守護神的呢? 應龍經歷了一次涅槃的過程。在涅槃中,再世應龍出現於新時代的新人類所在的新世界。終於,涅槃使他獲得煥然一新的力量,憑借新生的力量,她(它)繼續引導眾生,維護宇宙的平衡和秩序。後世神話中,應龍多次加入了神祇和人族一方及三皇五帝的後世戰鬥中。 涅槃的故事大概是,元始應龍沉睡當中,不滿於世間的殺戮與暴虐,它吐出了喉部的龍珠。龍珠在昆侖山巔盤古大殿前,通過與東王公的勢力發生激烈的鬥法,在度接種快速地成長為再世應龍,成為維護和平的新勢力。這一段的演繹,作為3萬多字的小說內容附在本文之後。 然而,再世應龍沒有人間鬥爭的經驗,好不容易與女媧、伏羲的新人類勢力打成了合作,又在與鬼魅的情感糾葛與背叛下,失去了爭奪天帝的資格。作為人類文化和身份的始祖,在天界成為強大的護法存在,與帝俊達成聯盟,共同守護人間。 不僅僅是神龍家族,鳳凰、朱雀和麒麟家族與元始及再世應龍之間的關係緊密,它們之間更像是以元始雙龍為尊之下的幾大兄弟姐妹家族。雜龍、雜鳳、雜麒麟、雜玄鳥更像是它們家族的遠親、表親、唐親,與其他神獸的聯姻,穩固了團體的整體利益。應龍這個群體的至尊。 龍鳳麒麟族跟人族的關係也很緊密,特別是龍族。後世傳說,黃帝得到了黃龍和應龍的幫助,戰勝了強敵蚩尤。另外也有一些版本的傳說是,黃帝死後乘黃龍登上了天庭,成為天帝。總的來說,龍族與人族之間通常被描述為和睦親密的合作關係,象征著帝王的權力和神龍的神力相輔相成。 這一次,帝俊搞定了再世應龍,便搞定了整個龍族,以及它們龐大的家族分支。這個家夥,真聰明。從此,帝俊勢力更加穩固地崛起。 這時候,帝俊再次走出神山崛起於平原,與再世應龍組成聯盟。為了保護世界的和平,帝俊、應龍、伏羲和先天五母,連同重新戰隊的燧皇、巢王、雷神等眾多神祇擔當起現代人類護法的角色,與強大的東王公、西王母領導的霸權勢力,以及魔神領導的邪惡勢力進行對抗。 後世,帝俊成為舊神,違背當初的協議,危害人間之時,它又與伏羲、女媧對抗天界。在黃帝為首的三皇五帝崛起的背景下,它們紛紛選擇放棄神格,黃帝的孫子黑帝顓頊,得以成功地斬斷不周山,絕地通天。 這便是後世黃帝神係及部落的崛起故事了,這個故事與楔輸陰謀奪權的故事發生在同一時期。黃帝家族過於強大且功績超絕,於是中央黃帝及更早時候為帝的神農氏炎帝被合稱炎黃二帝。 這是上古神話的第二階段的演繹,本文對於炎黃時期的神話故事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觸及,包括神龍與鳳凰圖騰、星宿鬥神的具體內容等。相應的神話故事演繹和具體更多的內容,放在另篇作後文講述。 應龍涅槃,她說過程更是思想的進化 應龍涅槃重生後,來到東海之濱。扶桑樹是一棵能生長到此處天空的巨大神樹,神樹上有三足金烏的十個分身。每天早晨,三足金烏飛到扶桑樹上,從這裡升起,帶來新的一天的陽光和光明。三足金烏的能量與太陽的光輝緊密相連,神能巨大。 十大金烏作為帝俊的子女為現代人類發展與繁衍的初期安寧,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應龍與三足金烏形成了合力,雙方形成了強大的組合,當然三足金烏扮演了應龍的小弟角色。應龍借助她的雙翅協助三足金烏分身,共同對抗魔神的肆虐。他們合力斬殺了眾多魔神、妖異,對人勝天的上古奮鬥成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人類逐漸地掌握了更多的科學知識。 後來,帝俊勢力由新神轉變為舊神,人族反抗,後羿射日,十大金烏有九個隕落。應龍憐憫它們,在帝俊實力衰落之後,使用自己的涅槃之力,助力九大金烏重塑神格成為地域鬼神,九大閻羅王的第一代。 昆侖論道時,她說,“我涅槃不隻是形式,不僅是身體再造,而是思想。” 當時,我並沒有明白。是的,九大金烏煥然一新,是思想的再造。後來我明白了,這句話說跟生命之光的悉達多那段話意思相近。 “我聽便靈魂與肉體的安排, 去經歷罪孽,追逐肉體和財富, 去貪慕虛榮,以陷入最羞恥的絕望, 以學會放棄掙紮,學會熱愛世界。 我不再將這個世界與我所期待的, 塑造的圓滿世界比照, 而是接受這個世界, 愛它,屬於它。” 有人說,誰真正理解了悉達多,誰就理解了人生。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涅槃重生”。我們的人生,經歷它,貪戀它,追逐它,在腐敗中獲取了真理,重生為新人。浪子回頭,金子更加可貴。但是,這樣的人,不多。 我們每一個人都曾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隨波逐流,某日悟道。“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務(必)取真經。”我們擺脫束縛和羈絆,包括內心靈魂的和道德的。我們需要形成自己的實用的一套人生哲學體係。 神龍分類,傳說有真龍、雜龍和五行神龍 後世神話有傳說,真龍有火龍、雨龍、雲龍、蟠(pán)龍等多種。 火龍 能噴火的神龍,同時是邪惡與正義兼具的代表。 相傳太陽神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為赤龍,也就是火龍。炎帝、火神、赤龍三者,甚至還與燭龍,在上古神話中存在著緊密的聯係。從文化層麵考慮,根據《山海經》等文獻記載,炎帝是火龍的化身,是火神,黃帝則是龍的後裔,有著深厚的血脈聯係。燭龍則代表了太陽神火龍的存在,是初代的火神,但它的神性是核反應的火,與一般火神不同。 火龍管懲罰世間惡人,有人罪惡滔天,火龍便會降下天火焚盡世間罪惡。 現實中,中國物種名錄中有中國火龍即蠑螈,又稱火蜥蜴,為侏羅紀中期演化的兩棲動物中蠑螈科的一種,是活化石。 太陽神炎帝 雨龍 也稱水龍,行雨之龍,四海龍王皆為雨龍。體長千裡,頭有鹿角,背覆鳳毛,行雲雨,能化為雨水,有救災辟水的能力。一般認為二十四位主水龍都擁有定海珠。後世中,雨龍被認為是一種掌管雨水和水域的神秘生物,具有掌控水和降雨的能力。旱季期間,它會升起至天空中,用它的力量擾動天氣,帶來大量的降雨。 中國民間故事繪本《雨龍》,描述了一個善良、勇敢的男孩兒,撿到了一顆龍珠,通過和壞人搏鬥拯救了自己的家鄉,是一個神話故事傳遞給孩子正能量的、積極向上的價值,體現神話文化的正能量一麵。 雲龍 是雲和龍的綜合,出自《論衡·亂龍》。有學者說,龍的形象是出自於雲朵的幻象,形狀像是騰飛的龍,因此龍可以在天上飛翔。因此,實際上龍的形象起源於雲彩的龍形幻象,雲龍概念首先誕生。 也有說法,雲龍就是雨龍。“設土龍以招雨,其意以雲龍相致。”“雲龍相得起,風電一時來。”“龍是水畜,雲是水氣,故龍吟則景雲出,是雲從龍也。”於是後世神話演化中,以“雲龍”比喻君臣之間的風雲際會。 有一個5A級景區與雲龍有關。JS省徐州有一個雲龍山的美麗傳說,一龍未經允許,行水救民,被玉皇大帝懲罰,奄奄一息。當地一個姑娘,救活此龍。此龍化為一山,永遠留在徐州,後人便將此山命名雲龍山。話說YN省還有一個雲龍縣,也有一座雲龍山,傳為一條善龍或惡龍死後所變。 蟠龍 蟠龍為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以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中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 《太平禦覽》對蟠龍的樣貌有過描寫,“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 據說在幾千年前的古代,天上有一個巨大的穹頂,有一天一條巨龍從地底深處向上沖破而出,把天空撞開了一個缺口,龍則在這個缺口處升天飛去。這條龍身體拱起來時,纏繞的龍身呈現出來的形狀就像是一道幅幅盤旋上升的雲彩,玄幻而壯觀。盤龍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深遠。 白龍馬在皈依佛門,載乘唐僧上西天取經,最終修成正果後,被升為“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又稱八部天龍馬)”。後在化龍池得復原身,化為真龍,盤繞在大雷音寺的擎天華表柱上。 此時的白龍馬即是蟠龍,在天界的地位已較高。 五行神龍 神龍也區分五色,分別是黃色、青色、赤色、黑色和白色,代表五行。在上古神話中有五龍治世,也有五行神龍的說法,采用了四方五老的概念。 自人皇(伏羲)以後有五龍氏,五龍氏,兄弟五人,並乘龍上下,故曰五龍氏也。五龍氏兄弟五人,老大叫皇伯,老二叫皇仲,老三叫皇叔,老四叫皇季,老五叫皇少。5人共同治理天下,各治一方。乘坐五條飛龍,往來巡視,推行無為而治的方針。這大約是西漢時期出現的故事。 《竹年史記》又有記載,“有五龍,居與蜀,是為五色帝。”五色帝就是五行神龍,大概如下: 黃龍代表著五行中央大帝,是最高神龍,是尊貴和權力; 青龍代表著春季東方木屬性,是成長和生命的力量; 赤龍代表著夏季南方火屬性,是幸運和吉祥的好運; 黑龍代表著冬季北方水屬性,是邪惡和兇險的象征; 白龍代表著秋季西方金屬性,是純潔和神聖的存在。 龍族性淫,雜龍和各類後代不勝其數 神龍擁有各物種的神格和形狀,它又生出麒麟、鳳凰、建馬、鸞鳥等一切飛禽走獸,成為不同的上古神獸,又和不同的物種生出了不同的物種。 龍性淫亂,為雜交生出各種後代,可謂淫而無所不交,上文提到它連癩蛤蟆也沒有放過。所以就有龍生九子,各有不同的說法,當然事實上遠不隻有這“九子”。古人經營用九代表多的意思,比如九天、九陽、九陰等。九子是很多的兒子,並非隻是九個兒子。 按照龍生九子的說法解釋。老大囚牛;老二睚眥(yázì);老三嘲風老四蒲牢(pú láo);老五狻猊(suān ní);老六霸下,又名贔屭(bì xì);老七狴犴(bìàn);老八負屭(fù xì);老九螭吻(chī wěn)。 大兒囚牛,為鱗蟲(蛇)之長,有牛的身形,還有龍身、麒麟之貌。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據說蒙古的馬頭琴也可能是囚牛的變種。 二兒子睚毗( yá zì),像長有龍角的豺狼,平身愛殺,一般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睚眥必報是它的性格。也用在儀仗上,虎虎生威。 三兒嘲風,一雙翅膀,一聲怒吼,威懾妖魔、清除災禍、辟邪安宅。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它善於瞭望,多安在殿角上,宮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形象。 四兒蒲牢(pú láo),形狀像龍但比龍小,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它原來居住在海邊,害怕龐然大物的鯨,被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鐘上,銅鐘格外響亮。這條龍,好欺負。 五兒狻猊(suān ní)形似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喜歡人間煙火,跟一個和尚的性格形象相似。據說,它是隨佛教傳入中國的,被安在佛位上或香爐上,視為佛門護法。他可以修煉成為神獸佛陀。 六兒霸下又名贔屭(bì xì),樣子似龜,一直拖著碑的那個小家夥。據說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為功德碑。 七兒是狴犴(bìàn)又名憲章,樣子像虎。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喜歡司法訴訟。被安在獄門上下、衙門大堂兩則,維護肅然之氣。 八兒是負屭(fù xì),身似龍,喜愛文學,雅好斯文,也是才子。它盤繞在石碑頭頂,是士子學生的代表,石碑兩邊的文龍是其遺像。 麼(yao)子是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chī wěi),是魚形的龍。也有說,外形似鴟鳥的尾巴,是鳥形的龍,因為鴟尾早期是魚尾巴的造型。後世,形成了半龍半魚半鳥的樣子。它是雨神座下輔神,能夠滅火消災。 龍性淫,人是龍的傳人,人也性淫。不用爭辯,文學之理,哈哈。
第五章 應龍涅槃重生,後世創造光輝形象(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