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 1965年2月,我出生在XJ奎屯。眾所都知,那個年代,生活條件差,生活物資匱乏。人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生活很艱苦。工資低不算,生活必需品都得憑票供應。自行車、縫紉機憑票購買。棉布憑票購買。豬肉憑票購買。副食品,奶粉也要憑票購買。連日常用的肥皂日用品更要憑票購買。那時,出現了自行車票、縫紉機票、布票、糧票、肉票、肥皂票等等,買什麼東西都需要票。在計劃經濟的年代,人們的生活很辛苦。正是這樣,我們那一代人才懂得什麼是生活,才懂得怎樣生活。 那個年代的人,都很勤勞,都很節儉,都很友善。鄰裡關係和睦相處。誰家有什麼事兒了,大家都願意出手相幫。盡管大家都很窮,有時,也拿不出手。但是,幫助別人是大家的一份情誼,每個人盡力而為,能幫多少算多少。幫的人多了,也能解決實際問題。 那個年代的人都很純真,質樸,樂於助人。人們之間的純真的情誼隨處可見。鄰裡之間的關係非常和睦。人與人之間非常熱情。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們,雖然生活不算富裕。但是,人們的精神境界很高。對待工作滿腔熱忱,對待生活積極、努力、向上,每個人都向往著美好的生活。每個人為了美好的生活都在勤奮的工作著、學習著。 那個年代,大人們工作很忙,工作很辛苦。因為生產力低下,沒有機械,什麼工作都要靠人力完成。每天工作完後,吃過晚飯,單位還要經常組織大家開會、學習。每個月隻有三天的休息時間。乾完十天,休息一天。那時人們都叫休息“大禮拜”。我雖然小,父母工作的艱辛,人們生活的不易,我都看在眼裡。這讓我更加堅定了生活的信心,珍惜得來不易的美好的生活。 那個年代,我們住的都是平房。一棟平房住十戶人家,每戶人家隻有一間房。一間房的麵積,隻有二十幾個平方。一家四口人,住在裡麵顯得很擁擠。有的人家四個娃娃,加上兩個大人,一共六口人,也住在裡麵,顯得房間更加擁擠。有時,鄰居串門兒,坐的地方都沒有,隻好坐在床上。那時的生活條件就是這樣,家家都是如此。 那個年代,是物資匱乏的年代。什麼東西都是寶貝。我們小時候的玩具都是自己製作的。在一塊兒小木板上,畫上一個手槍的樣子,讓大人用鋸子鋸下來。然後,用舊砂紙打磨光,一把木頭手槍就成了我們小時候愛不釋手的玩具。冬天到了,我們自己製作滑雪板。兩塊板子跟腳差不多大。每塊板子固定兩根粗鐵絲,鐵絲兩頭彎過來,釘在木板上。兩頭拴的都有繩子,方便用一根長的繩子把滑雪板綁在腳上。製作很簡單。穿好滑雪板,我們就可以在雪地上自由的滑行了。我們還有自己製作的滑冰車。用木板釘了個架子,底下裝兩根角鐵。還需要用兩個鋼筋做的叉子。人跪在冰車上,手握兩個叉子,在冰上滑。 那個年代的姑娘們,心靈手巧,自己動手縫製沙包。沒有布,隻好央求大人。母親不得已給了一塊布。自己還要省著用。姑娘用剪刀小心翼翼的剪了六塊正方形的布片。然後,用針線密密的縫在一起。縫成一個正方體,裝上沙子。最後,把口子一縫。一個漂亮的沙包就做成了。還有姑娘們愛踢的毽子。也是自己動手做成的。毽子的底部是用一小塊兒布包著一個鐵墊片兒,用針線縫上。縫好後,再在上麵縫一個插雞毛的管兒。這個插雞毛的管兒,最好是鵝毛管兒。管兒上插滿雞毛。雞毛最好是大公雞的毛。這樣做出來的毽子才漂亮。那時,誰有一個漂亮的毽子,都會遭到同伴們的羨慕。 那個年代,我們上學背的書包,都是母親縫製的。每個同學背的書包都不一樣,五花八門兒的。書包隻要美觀、大方、結實、耐用就可以了。那時,也沒有人笑話。那時,每個小朋友都渴望有一件白襯衣,有一條藍褲子,和一雙白球鞋。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有了這三件套,仿佛自己就有了身份似的,在同學麵前神態自若。平時,這三件套舍不得穿。隻有在有活動時,才拿出來穿。尤其是學校開運動會時,才拿出來穿上。有的同學沒有,隻好問別人借。借時,要對人家說好多好話。不然,人家才不願意借給你呢。 那個年代,最盼望的是莫過看一場電影。電影票雖然不是很貴,但是,父母很少和一家人在一起看上一場電影。我記得那時的一張電影票一毛五分錢。一家人在一起看一場電影是我最最高興的事。記得有一回,一天的晚上。我放學回到家,父親正忙著做飯。父親看到我回來後,對我說:“吃完飯,我們一家人去看電影。”我聽到後,高興的蹦了起來。 那個年代,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每家都養的有幾十隻雞,用於貼補家用。有的人家條件好,還養了一頭豬。到了冬天,快過年時,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同時,也為家裡掙得一些收入。還有的人家,在渠道邊開墾了一些地。夾起園子種上一些蔬菜。一家人,一個夏天吃菜的問題就解決了。 那個年代,有電視機的人家屈指可數。電視機都是黑白的。每到晚上,鄰居的小朋友們絡繹不絕的前來觀看電視節目。整個房間堵的水泄不通,人聲鼎沸。每天都是如此。隻有,星期三的晚上安靜一些。因為,星期三的晚上是戲曲節目。前來觀看電視節目的都是大人們。所以,顯得就比較安靜。 那個年代的年輕人,都渴望家裡有一臺雙卡錄音機。既能放磁帶,又能復製磁帶。家裡的抽屜裡裝滿了錄音帶。錄音帶有原聲帶和從原聲帶復製過來的錄音帶。原聲帶放出來的音效,要比復製過來的錄音帶的音效好一些。所以原聲帶的價格比復製過來的錄音帶要貴一些。 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為了趕時尚,男女皆燙發。年輕人喜歡穿喇叭褲,褲腳蓋過腳麵。男女青年喜歡在一起跳迪斯科。走在大街上,從商店裡的錄音機裡傳來的都是鄧麗君的歌。 那個年代,每到冬季來臨之前,家家都要儲存很多冬菜。青蘿卜、土豆、大白菜老三樣,好一點的還有個洋蔥。整個冬天都是,一直要吃到第二年春天。 那個年代,已經過去。那個年代,讓我時常想起。那個年代,會在夢中出現。那個年代,是我永久的記憶。感謝那個年代,帶給我永久的記憶。
第1章 那個年代(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