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驚雷 一十 俸祿(1 / 1)

日月燃明 螳刀乂三山 4872 字 2024-03-21

“增加官吏俸祿,吏員也皆由朝廷發放俸祿?”群臣不約而同地將這兩句話聽進了心裡:也不知聖上是真要增加還是隨口一說,若是真增加,那可真是意外驚喜。隻不知是增加本色還是增加折色?若都是折成寶鈔,那可真是空歡喜。   民間小吏那些弊政手段他們當然也聽見了,但那都是習以為常的了,且事不關己,遠沒有俸祿二字令人心動。   驚喜與擔心失望等諸多念頭之下,群臣身形微動,本能地抬頭去看禦座上的皇帝,神情目光都有些變化。   看著群臣的樣子,王戰心下也不禁搖頭,嘴上說道:   “事關天下小民的田賦和徭役,朕都已掰開揉碎的說了,咱們再說說國朝官吏的俸祿。”   “朕先聲明,朕不是非議祖宗,非是對祖宗不敬。朕隻是就事論事,將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   “國朝官員的俸祿,名義上不低,實際上不高。經過七折八折,說不高實屬勉強,實際上是很低,隻憑俸祿生活,日子確實十分難過。”   王戰在掰開分析之前先蓋了個帽。一者避免登上邸報後萬一有人說自己不敬祖宗,二者也是借俸祿這個敏感的事情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推向官場和民間,潛移默化。   “具體說來,以縣令為例。大曌一個縣令,月俸七石五鬥,年俸九十石。就按一兩銀子一石米,若真是拿到手七兩五錢銀子或實實在在的七石五鬥米,雖不大富,也還是比普通百姓好過的多。一年九十石,相當於貧苦農戶之家年收入的十倍,比中等農戶也是三倍。可是我大曌的縣令並沒有真拿到這些俸祿。”   “九十石俸祿,其中本色俸祿五十四石,折色俸祿三十六石。本色俸祿中,縣令拿到手的米是十二石,然後是本色米折算的二十七兩銀子。折色俸祿中,銀子不過半兩。剩下的就是折算的三百六十貫寶鈔......唉......”說到最後,王戰凝神停頓半晌,終究還是忍不住一聲長嘆。   殿上群臣聞言也是心有戚戚焉,尤其聽得皇帝的那一聲嘆息,更像是響起在心底,紛紛止不住的搖頭嘆息。   “明人不說暗話,人人皆知,能用的俸祿就隻有十二石米和二十七兩銀子。,十二石米可以保證餓不死,二十七兩銀子可以用,三百六十貫寶鈔形同廢紙,賣米麵肉菜的老百姓根本不要。這樣的俸祿,可以吃飽穿暖,但去了吃用,想雇傭一個照顧老娘的丫鬟婆子、想給家人添幾件綢緞新衣都要精打細算。就不要想雇傭馬夫、廚子之類了。”   “就這些折色銀子,有時還折成棉布、絲帛、柴碳、胡椒、蘇木、花椒、大料來發放,中間就又有了一些損失;縣令再把這些折來的東西再折價賣掉,便又損失一次。再想維持生活所需,便隻能像海瑞一樣過活了。除了海瑞,也真是無人能夠忍受。”   “朕差點忘了,還要自己做官袍。這就難怪海瑞的舊官袍多年不換、隻是縫縫補補啦。他可是連朝廷默許的皂隸銀都不拿。唉......”說到海瑞,王戰再一次忍不住嘆息,王戰總覺得,越是海瑞這樣的官員,朝廷越不該讓他受窮。   “更多是不通實務的,還要雇傭明法明算的幕僚,這日子,若是不貪,就必定要餓死人了。”   說到最後,王戰語氣愈發溫和而憐憫,不過群臣聽得出來,憐憫中有著明顯的不以為然。   無論如何,群臣心裡也是免不了的發酸,一時間,殿上的嘆息聲愈發的重。無論是真的觸動了這些年來的辛酸,還是故意做給皇帝看,禦座下頗有些淒風苦雨的意味。。   “所以,朕打算將縣令的俸祿增至月俸十五石,百官小吏的俸祿皆按此倍數增加,且隻發放銀子或米糧,不再折其他的東西,朝廷官員再也不必去賣東西換錢,實在是不體麵。此事自明年元月開始實行。”群臣的酸楚中,王戰給出了明確的俸祿政策。   “吾皇英明。”   “吾皇仁德。”   “聖上仁德......”   黃立極和百官哄然跪倒,齊齊叩首謝恩。   此時沒人說什麼祖製,也沒人說什麼子不言父過。   對於皇帝說“還要雇傭明法明算的幕僚”,在俸祿翻倍且隻發銀子或白米這兩樣硬通貨的喜悅中,小小的羞愧一下也便略過了。   對於增加俸祿,百官當然無人不喜,但像王戰這樣給增加,欣喜若狂都不足以形容:   大曌官員的實際俸祿確實太低了,隻看海瑞的生活狀態就知道了。海瑞可是堅決隻靠俸祿過日子,這是一個最清晰不過的衡量標準。   尤其是對於隻會八股、隻懂得吟詩作賦的書呆子縣令來說,要想處理政務,必須自己出錢雇傭懂得《大曌律》、《問刑條例》、懂得計算田畝圖形麵積、懂得田畝稅賦錢糧的實務人才,這就至少是四兩銀子一個月;年節多少還要打賞一下沒有朝廷俸祿的吏員;在這個時代,生活習慣就是如此,稍講究一些,不算管家,至少門房、丫鬟、廚娘、馬夫的雇傭花費是要有的,如此,即令縣令拿到手的俸祿是足額的銀子或白米,沒有七折八折,全部俸祿也基本上花光了,自己的一家老小不餓死也隻能溫飽了。   這還不算人情往來和對上級的種種孝敬,若是算上,比如各種節日、從老到少的各種生辰、考核升遷的關鍵時刻等等,一年沒有幾百上千兩銀子根本不夠用。   當然,海瑞例外,海瑞是絕不送禮孝敬的。   可是海瑞在不收任何弊政常例的情況下,隻花朝廷給自己的法定俸祿,過得實在是清苦無比。他給老娘買二斤豬肉做壽居然都能令朝野驚奇、轟動全國,並且流傳千古,可見縣令這個級別的實際官俸之低,亦可見整個官員體係的實際俸祿之低。   現在,吏員由朝廷發俸祿,各級官員的俸祿又翻倍的漲了,俸祿還變成了銀子和白米這兩樣硬通貨,不管夠不夠幾百幾千兩銀子的迎來送往,亦足夠皆大歡喜、天大驚喜:皇帝這樣發放俸祿,百官實際拿到手的真實俸祿等於是原來的近三倍。皇帝再給翻一番,那就相當於原來的六倍。   合法收入一瞬間寬裕了六倍,那是什麼感覺?   人人都是真的歡喜,但並非隻是單純的歡喜,歡喜中有很大成分是一種喜極而泣的感覺,那來自於皇帝今日的理解,來自於以前的不被理解——皇帝終於知道大家的日子很清苦了。   皆大歡喜之中有人想到,田賦新政贏得農民,給小吏發俸祿、俸祿翻倍且不再折物之舉恐怕又贏得了一大批底層官吏對新稅製的支持。   不過也有人想到,既然翻倍地長了俸祿,便再不能有什麼“火耗”、“常例”、“分潤”、“漂沒”,這一得一失之間......   想到這裡之人,糾結之餘,也有些不以為然:宣講又能如何?那些好處,豈是皇帝說了算的?俸祿該拿就拿,額外的好處還是不會少,二百年來一直如此,誰又能改變?   “聖上,聖上體恤百官,微臣感佩。微臣亦不想掃興,隻是從此之後連吏員都要由朝廷發放俸祿,且國朝俸祿翻倍,支出必定大增。現時朝廷已是財力難支,臣恐以後更是要加重賦稅才能滿足。而小吏既已得此許諾,一旦不得滿足,恐變本加厲,臣不知於江湖之遠會不會對百姓形成更深重的盤剝,朝廷處廟堂之高,終究難以知曉每個小吏的所作所為。還請聖上三思。”   群臣還沉浸在各種情緒和念頭之中,孫承宗卻在謝恩之後急急起身出班,說出了自己的擔心。   聽到孫承宗的擔心,許多人也皺起了眉頭。   王戰明白孫承宗的擔心,大曌的田賦,從來不是有多少畝地就能收上來多少田賦,若是沒什麼巨大的改觀,俸祿的翻倍必然讓大曌窮苦農民的負擔翻倍,必然讓大曌崩潰。   “老師的擔心不無道理,不過朝廷不發放吏員俸祿,吏員的收入也還是出在老百姓身上,總不能他們不拿俸祿白做事。與其讓他們私下采取種種手段,不如朝廷發在明處,從此革除一切私加濫派的弊政。皂隸銀、火耗、耗餘、淋尖踢鬥這些成文或不成文的坑民害民的弊政,再有人敢沾手或是變換名目實施,視為貪瀆。”王戰的語氣並沒有表現出什麼擔心。   對於孫承宗的擔心,其實王戰已經想好了辦法,有田者皆納賦隻是其中之一,隻是其他的辦法還沒到宣布細說的時候。現在隻是說以視為貪瀆來威懾,然後便是指出給小吏發俸祿的實質:朝廷不給他發,他也必定要從老百姓身上去弄,總不能白乾活。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孫承宗也明白這個道理,見皇帝這樣說,雖還有許多擔心不解之處,但作為剛被皇帝召回來的臣子,也就不在群臣麵前繼續爭辯了,心下已經準備盡快找機會單獨覲見皇帝。   “其實當初太祖給百官發放各種東西作為俸祿,也有其不得已,便是國朝銀子太少。另外,最初的寶鈔還是能用的。”說到這,王戰算是為祖宗說明了一句。   “另外,朕剛才不是算了帳,隻要沒有人偷逃田賦,不隻是百官俸祿,大曌諸事皆大有可為。所以,田賦新政乃是國家、官吏與萬民皆得利之事,還需諸位愛卿上下齊心努力,不要僅僅指望著戶部。刑部和大理寺還有吏部的考成,皆需形成合力才是。”   “朕為天下官吏加俸祿加在明處,天下官吏也要與朕一心,將老百姓的賦稅也收在明處才好。此事唯一的變數,便是有些人貪婪入骨、一毛不拔,得到多少俸祿都嫌少,也不管朝廷損失了多少稅賦,繼續官紳勾結、隱田瞞戶、私加濫派、損公肥私。眾位愛卿要知道,‘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可與俸祿低沒什麼關係,那就是徹骨的貪。對於這些人,朕,絕不會姑息。百官過於清苦的地方朕要改善,太祖做的好的地方,朕也要延續。”   從官員考成考核說到稅賦收在明處,待得說到隱田瞞戶時,王戰越說語氣越是森然,明人不做暗事、堂皇正大之意充塞殿堂。   禦座下,群臣感覺禦座上似乎迎麵沖過來了要與敵軍正麵決戰的千軍萬馬。   更有那大臣聽到“太祖”二字,身上猛然打了個寒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