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手藤原支隊,由於不斷遭到陸海空火力的聯合殺傷,六千人的兵力到最後僅殘存數百人,這還不計入高橋支隊派去增援的一個九百多人的大隊。
“……實際上當麵之敵多是被艦隊炮火所斃傷,由我部所殲滅的恐怕要減半來計算。若是隻按四千來看,純陣亡之比是十比一,傷亡之比是三比一。”
因為周長風不在指揮部,所以當總兵處的電話打過來時,姚良川便代為回答了聶銓的詢問。
“好,這便頗為出彩了。你部暫時不要動,等左右兩邊的四師和七師都忙活完了再說。”
“是。”
西邊的第四師和東邊的第七師其實也已經解決了各自正麵的抵抗軍主力,但是卻背零散的散兵遊勇所牽製,大量的詭雷和地雷防不勝防。
因為戰事順利,作為預備隊的第十三師也在前天傍晚登陸,前往橫濱與橫須賀方向。
稍後,一眾軍官們在二線指揮部裡齊聚,邊吃晚飯邊閑聊。
趙寒楓挑撥了一下碗裡的麵條,開口道:“講道理,這些日本人最後的送死沖鋒毫無意義,怎麼看都覺著奇怪。”
“的確,”朱立鑠點點頭,沉吟道:“要麼降要麼逃,這迎麵送死有點自暴自棄的感覺。”
“這大概是民族特點了。”周長風隨口回道。
雖然大家都能理解對方明知無用但卻抵抗的意義和目的,但卻無法理解最後這種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的做法。
如果想繼續抗爭,那就明智的開溜啊,逃進崇山峻嶺裡邊打遊擊。
如果不想抗爭了,那就直接投降、或者原地解散唄。
最後卻來了一場無謂的自殺式反擊,白白的犧牲自身性命,這樣不可理喻的做法實在是難以讓明軍將士們理解。
“或許是吧,畢竟咱們咋也想不通,怕是得換作倭人思維才能理解。”姚良川想了想,沉吟道:“雖說國人性情總是偏好折中的,但關係自身利害的事情,卻極少這般不清不楚、自暴自棄。”
“是這樣的。”謝萬誠說道:“要是換我來,如果想跟明軍死磕到底,那肯定見狀不妙就開溜,把意誌不堅定的、傷重體弱的都遣散,隻留下幾百精壯,這樣再撤進深山老林裡邊,構建幾個老巢,掩蔽好自身,然後時不時出來攪和一下就溜回去。”
“錯了錯了,出發點錯了。”周長風敲了敲桌子,“他們想的是‘以死證道’,這樣來讓我方不敢藐視,所以就要戰鬥至死咯,而且彈藥也所剩無幾,總不能集體自刎吧,於是就直接往槍口上送了。”
麵露困惑的謝萬誠微微搖頭,沉吟道:“還是蠻難想明白的,如果他們對大明抱有敵意,覺著我們是去滅亡他們的,那就應該千方百計的抗爭到最後,就像我講的,明智的開溜,然後進山。結果他們卻選擇象征性的堅決抵抗。”
這下沒等周長風開口,姚良川就放下茶杯笑道:“蠢啊,不抵抗就投降是逆來順受的奴才,可如果真像伱說的那樣,千方百計的死磕到底,那反倒太過於極端了,他們擔心這會激怒我們,起到反效果。”
“既要不讓咱們輕蔑、又不能讓咱們震怒,得恰好讓咱們抱以尊重……”若有所思的朱立鑠悠悠道:“還真蠻難的。”
“其實這都是他們自作多情,朝廷本就沒打算滅亡倭國啊。”趙寒楓聳了聳肩,攤手道:“大江南北一堆事都沒料理好,窮苦百姓也不少,咋可能吞並倭國?又多幾千萬窮鬼?朝廷大員們又不傻。”
隨著太陽完全落入地平線以下,西天就僅剩一抹紅暈與霞光了。
第二軍的進展總體上相當順利,第三軍亦是如此,後者壓根沒有遇到過強力抵抗。
他們自蔚山郡啟程,登陸福島、宮城、巖手、北海道等地,地方藩鎮的藩主們都清楚利害關係,表現的甚是恭順,簞食壺漿、喜迎王師,僅有少量民間抵抗力量攻擊了明軍。
三月六日在海州啟程,八日下午登陸,九日達成三麵合圍,十一日基本清除東京周圍的抵抗力量,總共六日就可謂塵埃落定。
不過因為這本身就是毫無懸念的事,大明朝野見不著什麼張燈結彩、舉國歡慶的場麵,與往日無異。
次日,早晨。
海軍、陸軍、空軍三方協調以後組織了一個入城儀式,甲字一〇七特務艦隊抽調了二千名水兵和四百陸戰隊官兵、陸軍的三個師抽調了四千人、空軍組織了幾個編隊。
幾架自京師應天府出發的運輸機運來了數十名禁衛一師的官兵和錦衣衛,以及全套的古製甲胄。
這純粹是為了營造儀式感,進城儀式便是由這一股人馬拉開帷幕的,劄甲的甲片特地被打磨的像鏡子一樣光滑,在陽光映照下熠熠生輝。
在城區邊界、入城部隊必經之路的側麵,豎向分列著四排衛兵,左右各二排,對稱安插有十多麵三角旗,還有一些燕尾形製的二十八星宿號帶。
後邊則豎掛著好幾麵白底黑字的旗幟,鑲著紅齒邊,寫著陸海空三軍將領的職銜。
打頭的那些身披甲胄的禁軍官兵與錦衣衛們還負責打著一些旗號,包括最基本的藍底黑字紅邊的清道旗和黃底黑字金邊的金鼓旗。
天公作美,不快不慢的春風恰好將各色旗幟吹起,緩緩飄揚。
但真正的風頭還是歸於三軍將士,在鑼鼓聲和嗩吶聲中,每個方陣都是條形的橫十縱二十共二百人,軍官們騎著馬在方陣前方,士兵們將上了刺刀的步槍架在肩膀上,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邁步前行。
雖然正步在拿破侖時期的法軍中廣泛應用,但隨著帝國瓦解,這種被視作“遺毒”的步法便被法國人取消了,之後被普魯士人發揚光大,在那之後許多國家紛紛效仿。
法國人沒要求,明人也就沒學,故而使得中、法、美成為了列強之中唯三沒有應用正步的。
有別於威武和壓迫感,這次入城儀式兼“平倭得勝”閱兵給周長風的感受就是泰然自若、從容不迫,別具一番大氣之感,這倒是讓習慣了前世整齊威武閱兵風格的他覺得相當有意思。
綿長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各國記者爭先恐後地拍攝著難得一見的蘊含東方古典風格的閱兵,亦算記錄下了西方勢力正式退出東方的歷史性日子。
雖然美國人仍然賴著不走,但英、法、俄、意等等列強已然撤離,這些“揚基佬”們又能堅持多久?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