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飛黃騰達指日可待;攔截商船(2 / 2)

“殿下,這肯定不行啊,這對士氣的影響太大了,免談。”

“那便退一步,不隨軍不就好了?報功的時候再添個名字的事。”朱泠婧有些嫌棄地看著他,“你之前是不是跟羅符說過,讓他以後隨你同行?”

“是的。”

“也好,你連自己都處置不妥當,他同你一道還能照看一二。”

對於朱泠婧的建議,周長風確實是聽進去了,但與麾下部隊有直接關聯的事他還是打算堅持原則。

走關係走到流血犧牲的前線去了?情理上真的難以接受。

可以說朱泠婧在許多方麵都在遷就周長風,倒不是說周某人的個人魅力有多大,而是潛力充足,未來應該能不負己望,值得遷就。

要知道平庸之輩多是扶不起的阿鬥,給他十萬精銳都不見得打出漂亮戰績。

有靖難大功臣李景隆為鑒,朱泠婧很清楚這一點。

嗬!假如周長風這廝之後碌碌無為,可別怪我翻臉不認人噢。

七月的最後一天。

在南京,這依舊是酷熱難耐的三伏天,烈日炙烤著大地萬物,毒辣的陽光讓人感覺皮膚被火燒火燎一般。

可在亞歐大陸的另一端,再跨越海峽,位於大不列顛島的倫敦卻氣候宜人,日間溫度不過20℃。

唐寧街上,有一處占據了大部分麵積的喬治亞風格建築,此刻正是上午十點,首相與幾名大臣正在其中商談著什麼。

精美的地毯又厚又重,桌椅沙發華麗無比,這兒內裡的裝潢格外的典雅。

外交大臣不屑道:“中國人真的很狡猾,這些虛偽的家夥。”

有人更是惱怒地詛咒道:“太卑鄙了!我們在全力對付德國人,而他們卻……該死,他們會遭報應的!”

因為與德社達成的秘密協定,大明通借土耳其為中間商,向德社出口鎢精礦、鉬精礦、鎳精礦、天然橡膠等一係列戰略資源。

布武天下的益處難以計數,日不落帝國仍在全世界範圍內發揮著重要影響力。從印杜洋到紅海,以及必不可少的通行要道蘇伊士運河,英國人的勢力幾乎無處不在。

在上個月,軍情六處的特工們捕捉到了蛛絲馬跡。

自那以後,他們便著手開始調查真相了,一直在認真搜尋著證據,時至今日終於有了充足的證據指明這一切。

根據英、法、中三方簽訂的協定,大明在了結了尾單以後,必須解除一切長期合同,不應該再向德國人出口鎢、鉬、鎳、橡膠等戰略資源了。

好家夥,表麵一套背後一套是吧?

英國人對此十分不滿,他們打算以此為由好好向明人展示一下強硬的態度——不遵守信用是小人行為!

但初步的試探不應由英國方麵發起,因為當初最重視對德禁運資源的是法國人,理應先由法國方麵出馬,然後再一起出麵。

而且,法國在亞洲的勢力已經沒多少了,就算因為把此事搬上臺麵而和大明鬧翻,損失也在可控範圍之內。

雙方一合計,異議不多,很快就達成了共識——可惡的戰爭販子!我倆在歐洲千方百計地遏止▇▇▇▇的蔓延,你卻在背地裡繼續和其交易?

八月初二,地中海,天氣晴朗,北緯31°18′,東經32°15′。

承安號是一艘標準排水量七千噸的貨輪,一直往返於澳大利亞與大明,從前的十餘次航行任務都是運送鐵礦石。

但現在她被租賃給了一家安南的公司,來到了一條曾經歷過的全新航線,向土耳其運送各種礦石。

就在不久前,承安號穿越了漫長的蘇伊士運河,在塞得港停泊補給了半天,然後繼續踏上了所剩不多的航程,向北穿越地中海即可到達此行的目的地——安塔利亞。

兩名胡子拉紮的船員倚靠在船舷邊上,一邊吸煙一邊閑聊著。

“這運河是真的長,以往還隻是耳聞,親眼所見實在是非同尋常啊。”

“三百八十多裡吧,的確夠長。”

“這得花多少人力物力來修啊,怕不是要修個十年?”

歷史上在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由於美洲殖民地被英國奪取,所以法國不得不轉而向東方繼續發展,這樣一來,打通蘇伊士運河對於法國就具有了現實且緊迫的意義。

隨後他們成立了蘇伊士運河公司,以低廉價格強製雇傭當地埃及百姓穿過乾旱的沙漠挖掘運河。

在沙漠地帶從事極其繁重的勞動工作之辛勞可想而知,但殖民者可不管這些。飲水奇缺,大量工人渴死;食物粗陋,無數工人營養不良;衛生糟糕,眾多工人病死。

前後歷經十一年,在付出了高昂的花費、克服了無數工程難題以後,意義非凡的蘇伊士運河於西元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這一天也被定為運河通航紀念日。

在此過程中,一共有超過十二萬名埃及百姓因不同原因死亡,平均每千米要犧牲七百餘人。

忽然,一名船員注意到了海麵上的異樣,他伸手指著遠處問道:“嗯?那是啥船?”

另一人順著望去,隻見廣闊的海麵上出現了幾艘戰艦,高懸著藍白紅三色旗。

“靠!是軍艦?!”

“來者不善,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快…快告訴船長去!”

其實,出於穩妥考慮,為了方便被發現以後扯皮,此事被委托給了一個在安南新建的遠洋運輸公司,連貨輪都是租賃而來的,大部分船員並不知情,隻有核心成員了解一些內幕。

至於英法雙方,他們特地挑選這個時間也是別具深意的,大明皇太子墜機的事情盡管嚴格保密,但是前去搜救的大量戰機與戰艦的行動卻無法隱瞞。

當時一艘從巴達維亞前往天津的加拿大商船距離事發海域不過數十海裡,船員們看到了許多與之擦肩而過的飛機和船隻。

這一消息後來被英國人所搜集到,他們推測了最壞的結果,但迫切的想要弄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這一次的行動之後,根據明人的反應可以判斷出許多信息。

(本章完)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掌上閱讀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