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南京。
同一時刻的大明京師還隻是上午時分,早高峰已經進入尾聲,車水馬龍的街道變得稀疏了許多。
陸軍參謀大學的規模很大,但分為好幾個校區,供少校、中校等中級軍官就讀的專業在西安和鎮江兩個校區,而供高級軍官深造的專業則開設在京城江北。
「……戰役力量諸要素可依照遂行各種具體任務之需要,劃分為基本要素與衍生要素二類……」
「……一般而言,基本要素按重要程度依次為信息力、機動力、進攻力、防護力;衍生要素按重要程度依次為情報力、偵察力、通信力、控製力、運輸力、後勤力、保障力……」
「……協同動作方略乃組織各軍兵種部隊合作戰鬥之計劃,既要劃分作戰階段,又要區分作戰時節,明確戰術層次之分別……」
藏書閣中,周長風一目十行地翻閱著書本,這些《戰役學綜述》、《兵學戰略》、《軍事組織學教程》他從前或多或少都有了解,許多知識都是存在重合的。
至於上課,因為太按部就班了,他自然是不願意去的,隻是偶爾去同參謀大學的老學究們請教、討論一二。
作為名聲在外的將領,周某人在參謀大學深造的日子可以說十分順心。
乃至程翰還親自打電話到參謀大學叮囑了幾句,他認為科班生出身的周某人沒必要再按部就班地研習了,把必修科目通篇瀏覽一遍自然就能結合實戰經驗融會貫通。
指揮大兵團作戰最重要的技能實際上是思維模式的轉變,還沿用戰術指揮官的那一套是應付不過來的。
也許一名精力充沛、素質高超的師長能夠麵麵俱到的排兵布陣,細致到每一個連隊,但假如他指揮的是三個師、甚至十個師呢?
所以思維模式必須改變,而且要具備總參謀部業務的工作經驗,充分了解指揮體係的運作,這樣才能得心應手、從心所欲的高效指揮一支大軍。
程翰打算讓周某人在參謀大學待上個把月就到大都督府參謀處來,切身體驗、學習那種運籌帷幄的感覺。
當時針指向十一點時,看了一上午書的周長風覺得累了,就把幾本書合上塞進了一遍的儲物櫃中,然後翻閱起了早上買了以後還沒看的金陵晨報。
「速報!澳向美祈求保護,美或將派兵駐澳……」
「應天府證實建橋企劃,從前暫緩之長江大橋擬於年底動工……」
雖然英國人很不滿、百般勸阻,但是澳大利亞人又不是傻白甜,所以堅定拒絕了宗主國的要求,正式向華盛頓方麵提出了駐軍保護的請求。
當然,其說辭是“保護在澳的美國資產和僑民”。
聯邦政府很快就同意了這個請求,批準向澳大利亞派遣美軍,根據命令,陸軍第41步兵師立刻重建,完成以後登船前往澳洲。
第41師成立於歐戰末期,由蒙大拿州、俄勒岡州、懷俄明州等地的國民警衛隊合編組建而成,戰後撤編。
歷史上該師完成重建以後被投入新幾內亞戰役,在濕熱叢林中與日本人鏖戰,等到來年離開時,該師上下官兵已經衣不遮體、形同野人,由此獲得綽號“叢林人”。
至於長江大橋,因為南京地段水流流速較快,建橋難度和成本都較高,再加上朝廷和應天府經常踢皮球,到現在還沒動工,隻是擴大了火車輪渡的規模。
可如今僅靠每天總計一百五十趟的火車輪渡已經無法滿足京城南北兩地的交通需求了,所以長江大橋必須開建。
下午的時光一樣平淡,五點剛過,周某人便離開了校區,趕著輪渡過江回家。
讓他納悶的是,夏筱詩告訴他有位老相好寄了封信來。
“老相好?”
“喏,就在桌上,你自個看吧,我可沒拆封哦。”
周長風不明所以,想不明白究竟會是何人才擔得起“老相好”三個字。
他拿起信封一瞥,哭笑不得地說道:“小詩,我跟她清清白白,以前也隻能算是一麵之緣,之後就更沒什麼交集了。”
這封信是克莉絲寄來的,他一邊說著一邊拆開信封,快速瀏覽了起來。
這實際上就是封告別信,大意就是自己要被調回國內了,將於五月十八日啟程,然後簡單道謝了幾句。
“這就要走了啊。”周長風不禁感慨了一句。
“先生你這不是挺留戀的嗎?”夏筱詩撇嘴道。
“嗬,用詞不當。”周長風伸手掐了一下她的腰肢,聳了聳肩,“可不是什麼留戀,隻能說有點唏噓。”
回想了過往的經歷,又不可避免地展望了一下未來,不知道這位在斯塔西任職的理想主義者今後會是如何。
看目前這架勢,百萬大軍隨時可能行動,硝煙四起的沙俄又豈會有招架之力呢?
布拉格行動無疑是成功的,這個為了掩蓋向西線大規模調兵遣將的欺騙行動成功做到了瞞天過海。
所有人都以為德社將輕鬆解決陷入內亂的沙俄,以免去資源短缺的窘境,大英帝國的老爺們近來還在爭執是否要乾涉,看看能否扶持一部分沙俄勢力。
就在這種背景下,時間來到了五月十八日。
柏林時間5:10,戰爭委員會通過了決定案,向位於前線總指揮部發去了一道電訊——「顏料和印刷機已經就緒,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可以準時開始工作。」
5:25,一架架俯沖轟炸機和輕型轟炸機從位於戰線後方的二十多個野戰機場和空軍基地起飛,在朦朧的薄霧中騰空而起。
半個小時以後,成群結隊的Ju-87俯沖轟炸機、Ju-88轟炸機、Do-17轟炸機飛越了邊境線,開始對法軍、荷軍、比軍的空軍機場、公路樞紐、火車調運區實施空襲。
5月18日淩晨6:00,拂曉時分,從格羅寧根北海岸邊到馬其諾防線總長近四百千米長的戰線上,數千門火炮組成的龐大炮群掀掉了偽裝網,隨即齊聲咆哮、光芒閃爍,猛烈的炮擊讓炮兵觀測機上的觀測軍官都抬手遮眼。
一百多萬德軍結束了隱蔽狀態,離開了集結地域,迅速進入進攻出發陣地,準備發起地麵進攻。
良久的對峙到此為止,一切都有了新的開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