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會一直持續到很晚,才散去。 劉琦就在山上歇息,一直和樊氏忙碌到很晚。 對樊氏美妙的身材,劉琦也隻能享受了。 次日,樊氏早早的起來服侍劉琦洗漱,又讓劉琦感受了一番。 劉琦發現樊氏對自己有崇敬之情,真把自己當亂世之英雄。 這讓劉琦的心理得到很大的滿足。 蔡瑁已經早早離去了,他要去幫助劉琦解決糧草問題。 隨後,劉琦一直在夏口待到八月初。 這段時間也好好的和馮妤相處了一段時間,以前都是匆匆忙忙的。 另外就是和伊籍、石韜、韓暨、馬玄、霍篤多次議事。對於夏口城的商稅、屯田,還有水軍戰船打造,兵甲更新這些事。 都進行了議定。 因為劉琦從年初大婚到現在,半年多時間在襄陽、新野、夏口、零陵走了個遍。 都待的時間不長,這次有了時間,對於這些內政問題,都一一解決。 拍桿已經試驗成熟,接下來樓船上將逐步裝上拍桿。 同時新型樓船已經鋪設龍骨,開始建造。 這次建造的新型樓船將能夠承載1000人,四個曲的士兵,建成之後,就是當下最強的戰船。 裝有拍桿,樓船四周將釘上鐵皮,高則有五層之高。 劉琦能想象,一旦下水,將引起人們的圍觀。這是當下最大的戰艦。 漢朝沒有水上的敵人,其實朝廷已經幾十年沒有更新戰船了。 當年漢武帝的戰船還有馬援的戰船都已經丟到了歷史的塵埃裡。 現在劉琦的大樓船將是最強大的樓船。 而其他的走軻、艨艟、輜重商船也相應更新,這些都是韓暨在負責。 因為夏口城人口變多,蔡勛、鄧龍也去了交州,霍篤兩千人鎮守已經有些壓力。 劉琦準許其又招募兩千人,水軍、步軍各一半,共四千人鎮守夏口。 伊籍也招募了大量屬吏。 要不然僅僅縣衙裡的爭訟就讓他沒時間了,治民要小心,民心得之不易。 馬玄反而是對這些事情,比較有興趣。 每次都很有耐心的去做這些細碎的事情,這為伊籍省了很多精力。 劉琦處理完夏口之事,和馮妤告別,帶著黃忠、周泰、蔣欽回襄陽。 當然張懌、趙範也跟著了。 這次劉琦把樊氏也帶上了,反正肯定要和蔡曦說的。 樊氏不像馮妤,還需要顧忌馮方的身份。 她的身份沒有什麼要顧忌的。 回到襄陽後,劉琦先把樊氏帶回府邸和蔡曦見麵。 蔡曦表現出了正妻的威嚴,讓樊氏敬了茶,算是接納了她。 然後給樊氏安排院落,侍女。 劉琦又去見母親陳氏,陳氏現在也習慣了劉琦經常外出。 最關鍵現在劉琦帶的兵多了,安全方麵不用太擔心。 陳氏心中也安穩很多,身邊三個孩子劉琮、劉琬、劉修環繞膝下,倒也沒有了不舒心的事。 再加上蔡曦經常過來請安,像是替劉琦盡孝一樣,陳氏心中很是欣慰。 把蔡曦當女兒一樣看待。 當陳氏知道劉琦納了個妾後,很是給蔡曦說了幾句好話。 “你不在身邊,曦兒常來噓寒問暖,待你弟弟妹妹如親弟弟妹妹一般,你這一回來先帶個妾室回來!讓她怎麼想!” 陳氏說道。 “母親放心,曦兒已經接受了!”劉琦笑著道。 “接受了也心裡委屈,你啊!我要去看看曦兒!”陳氏無奈的說道。 說著陳氏去找蔡曦去了,估計是擔心蔡曦心有不順。 不過陳氏倒是擔心多了,蔡曦確有正妻的寬廣心胸。 陳氏見到蔡曦,又見到了樊氏。 然後就明白兒子為什麼要納妾了,這樊氏的姿容自己身為女人都想多看一眼,何況是兒子。 她和蔡曦聊了聊,讓蔡曦充分感受到了在陳氏心裡隻有她才是兒媳婦。 其她人都不行。 妾都不是,陳氏心裡妾是可以送人的。 蔡曦也表現的很大度,反過來安慰陳氏,這就是蔡曦的聰明之處。 他不但要抓住劉琦,還要抓住陳氏的心,這樣自己的地位就穩固了多了。 劉琦又去見了父親。 劉表最近心情一直不錯,又開了幾次宴會,宴請了一些名士。 諸如龐德公、黃承彥、蔡諷、宋忠、綦毋闓,這些都很有名望。 都是博學之士,劉表也一直自認自己若不是做了刺史之位,他也會如這些人一樣。 但自己現在做了刺史,做的還挺好,和這些人一塊宴會,受到一些誇贊,讓他心情很好。 劉琦見到父親時,隻見父親正在讀書,原來這劉表和這些名士聚會了幾次後。 有心在經學上做出一些成就,正好也開辦了州學,招募了很多儒士。 他打算和這些名士編纂著作,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好傳揚後世。 歷史上劉表就和宋忠與綦毋闓共同編撰《五經章句後定》。 其中周易章句就是劉表所著。 這五經就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五大著作,章句其實更多是一種解讀。 劉琦知道此時很多儒學學派,像鄭玄、盧植、馬援這些對儒家都有自己的見解。 然後公開講經,宣揚自己的學說。 劉表顯然也想發表自己的見解,就組織人著書。 他見劉琦過來就暫時停了下來。 “琦兒,你且看下這封信。”劉表給劉琦遞過來一封帛書。 劉琦接過來看了一遍,是袁紹給劉表的信件。 袁紹此時已經占據冀州,原來的冀州牧韓馥曾經是袁氏門生,再加上袁紹用了一些手段,自然就得了冀州。 但是豫州卻是敗了,他派去的豫州刺史周昂,怎麼會是孫堅的對手。 孫堅在洛陽打董卓時,聽到被袁紹抄了地盤。 也就撤軍去攻打周昂,周昂就被打的潰敗遁逃回袁紹那裡了。 這就有了袁紹聯絡劉表,想要和劉表形成盟約,共同對付袁術。 此時北方的局勢主線就是二袁相爭。 一方是袁紹、曹操、劉虞,一方是袁術、公孫瓚、陶謙。 這是大的諸侯,那些小的諸侯諸如張揚、劉岱、張邈等等都是在夾縫中,選邊而戰,其中又夾雜著各種背叛。 陶謙這個人是很奇怪的,他不知是和袁紹有矛盾還是什麼原因,討伐董卓時,陶謙沒有響應袁紹。
第75章 回襄陽(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