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又到了清明節,我又回到了故鄉。 每年都要回來,因為這裡埋著我的親人,埋著親人的地方,是故鄉。回來這裡,又感受到了熟悉的一切。 爸爸說,家裡的這所老房子,是他出生之年修建的,父親多少歲,這所房子也多少年了。算起來,這房子已經年過花甲了。這所土墻房子,現在已經無人入住,墻體已經剝落,木頭已經乾裂,屋頂的青色瓦片也大部分殘缺,下雨天便會滲透進屋。門口的水缸已經被雜草所包圍,水缸旁邊原來長著一棵高大的橘子樹,那是我小時候經常爬上去眺望遠方的瞭望塔,也是那些年殺年豬吊掛的架子,已在多年前枯萎死去,化成縷縷青煙,上了青天。 就像你慢慢長大,親人們卻老去,甚至離開人世,去另一個世界,再也不能見上一麵,說上一句話,陰陽相隔,我們有時候,甚至還有錯覺,他們還在,可是怎麼能遇不上了呢?我們沒有死,所以真的還不相信會有死亡這個事情。 如果祖母祖父們,爺爺奶奶們還在,母親和有些親人還在,那麼我們的老家的老房子一定不會那麼孤獨的擺放在那裡,雜草叢生。我會在遙遠的地方看到老房子的右邊,也就是廚房的位置,屋頂上炊煙裊裊升起,隻要我對著家的方向大喊一聲,家裡的那條老黃狗就會朝我猛烈的奔跑撲來,也許,它還會生氣的咬我幾口,它的生氣,是在埋怨我離家太久了吧,還是沒有給它帶來它喜歡吃的河魚。 我看著那所老房子,就像野渡無人舟自橫一樣,停靠在那裡,許久沒有載過人。 如果還有親人在這所老房子裡,我一定會在遙遠的城市裡就會聞到家裡燒菜的味道。不是用電器,是柴火燒出來的。 有的親人埋葬又高又遠的山上,因為這樣,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才能見到它們。這些路,一年都沒人走過幾次,或者壓根沒有人走過,路徑還在,隻是上麵的石頭都長起了青苔,路麵也鋪滿了落葉。 小時候,這些路上的石頭都被鞋踏磨得光滑溜溜,而這些落葉,怎麼可能讓它鋪滿路上呢,我們這些小夥伴,背著小背簍,早已把它搜刮得乾乾凈凈,那可是生火燒火的好材料啊。 走在山路上,老爸總會講那些過去的事,種地、背糞、挖土等,那些年,八九十年代,土地是極其珍貴的,因為農民都指望著它生活呢,寸土寸田,物盡其用,大家都恨不得多種出一窩糧食,所以因為你挖我鏟一塊土,鄰裡鄉間掐架的不少。 這些都成了過去,現在又有多少人還在家裡守著那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呢,那些曾經你爭我奪的土地,現在大多都退耕還林,或者任其生長。老爸說,那些年種莊稼真的太苦了,遇到汗澇嚴重,更是造孽。也不知道那些從小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知道糧食是怎麼長出來的。也怪,他們住在城裡,不用肩挑背磨的乾農業,就會有那麼多吃的供應。 鄉村生活,對於老一輩來說,是一種困苦,而對我們來說,卻覺得充滿詩意,個中滋味,我們豈能懂得。小時候的我,不過灑了幾顆種子,割了幾把稻子,背了幾回柴火。跟父輩們為了生計,不辭晝夜汗流浹背的付出豈能相比。 沒有清明,我們真的會忘卻很多東西。 清明掃墓,就像回家收拾屋子,收拾乾凈了,看著才舒心。母親的墳墓是前年才立碑,去世十幾年,才立的墓碑,我雖未成家,但姐姐哥哥們都成家立業,添了人口,每年祭拜,墳墓的周邊都長起了草,爸爸,大哥和我鏟去雜草,用鐮刀砍來長長的樹枝,將青拴在枝頭,青,就是哀悼親人的紙旗,插進墳頭,風吹拂著這白色的紙,這墳頭就變得熱鬧起來。墳上有青飄著,就是有親人前來祭拜,有的墳頭雜草叢生,墳頭空無一物,則是無人探望。 祭拜了母親的墳墓,又祭拜祖母的墳墓,祖母是父親的奶奶,因爺爺在父親幼年離世,奶奶又改嫁他鄉,所以父親成長全得祖母照顧,在祖母墳前,父親說起了往事,而我們的幼年,母親體弱多病,也靠祖母帶大,她帶大了我,又帶大你們,是不能忘記的,祖母就像母親一樣,說了,父親在祖母的墳前用手機放起了《母親》這首歌曲: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父親說,祖母老了的時候,希望自己直接老死去,沒有生病,果不其然,祖母就在八十三歲的時候就突然離去,毫無征兆的在深夜與世長辭。父親說,祖母說希望自己這樣死去,是希望不給家裡增添負擔,要是老來得病,家裡是經不起醫治的,果然,祖母“如願以償”,就這樣撒手而去,她老人家沒有享受到一點福氣,一生操勞,我們想報答也來不及了。 站在墳前,走在那條鄉間山路,對於祖母與母親,我是有很多回憶的,如母親縫補衣服被針紮破了手指,便在墻上的報紙上寫“好好學習”四個字,而祖母經常在我出去上學時,對我鼓勵說“步步登高”的話,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想起來真是記憶猶新,如在耳側…… 到了爺爺的墳墓時候,父親說爺爺才是他最大的遺憾,因為爺爺在父親年幼時候去世,實在一點記憶都沒有,父親說,實在是走得太早了,我如果能夠聽到他對我說話,哪怕是罵我,都知足了。 每所墳墓都是一樣,父親都要親手去打掃,我和大哥也是一樣,燃燭,燒紙,焚香,磕頭,作揖,掛青,這些都是常規動作,年復一年,不曾改變。這是一種風俗,仿佛也是一種傳承。 親人們真的逝去了嗎?好像不是的,好像我們還活著,他們就沒有死去,我們還記得他們,念著他們,他們就還在人世。 你焚燒的香紙,磕的頭作的揖他們能看到麼?他們已成為墳墓,在那裡靜靜的熟睡,也是看不到的,可是他們真的看不到嗎?好像我們活著,他們就能看到,他們就能夠感受得到,因為親人們還住在我們的心裡,活在我們的思念裡,所以你虔誠的停留在他的墳墓,他們也在心裡給了你一個頗有分量的回應。 清明,正是因為這樣一個節日,讓眾多漂流的離愁找回了家,溫故了童年,溫故了舊事,溫故了親情,溫故了真愛。 這個世界真的給予了我們很多的誘惑,我們也在繽紛的世界裡過著五顏六色的生活,時而清醒、時而迷茫、時而灑脫、時而呆滯,時而激昂、時而低沉…… 而當你回到了這些久違的地方,你找到了你的初心,這是你出發的地方,你也就找到了自己…… 清明,讓你清楚了,明白了,清明的意義,不就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