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摸魚潑水”慶新婚(1 / 1)

三十二、“摸魚潑水”慶新婚   黎族還有“摸魚潑水“慶新婚的風俗。這使我想到了一則科學趣味。古人說:“女人頭發長,見識短“。這話絲毫沒有貶低女同胞的意思,還有女的為什麼特別愛逛商店,特別愛買東西,這都是人類在悠久的歷史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據說,在遠古的時候,男女分工特別的明顯,男的在外狩獵農耕,女的在家育兒織布做飯。男的在外狩獵,眼睛要往遠處看,早點發現獵物的蹤跡,蹲守、圍捕、設陷阱、射殺、捕捉,要有很強的計劃,具體的分工和合作才能成功,久而久之,男的的習慣了往遠處看,做事有很強的計劃性和分工合作。女的在家,活動範圍在屋子裡,尺寸間織布,灶臺間打轉,盯著指尖看,久而久之,習慣了近看。科學家設計了兩份視圖,一張適合遠看,一張適合近看。適合遠看的視圖,男的看準確率很高,女的看準確率很低;適合近看的視圖,男的看準確率很低,女的看準確率很高。在遠古,男的打獵回來,將獵物掛在氏族的柵欄上,標明是誰獵捕的。空地燃起篝火。一宿沒睡的出擊狩獵的男人們紛紛回到自己的洞屋裡補覺,女人們則開始忙碌著在火邊處理那些肉,首先參觀豐收成果,然後庖丁解牛一般把骨頭和肉分離。在這個過程中,女人們通過獵物知道了誰是捕獵的高手,誰是部落的英雄,並通過了解狩獵的故事,了解男人的英勇,智慧,技能,比較男人的優秀和強壯及勇敢,選擇自己心儀的配偶,結合生出最優秀的孩子。久而久之,男的喜歡勞動和捕獵取得成果,卻不管取得成果後的瑣碎生計,女的喜歡看男人帶來的獵物和收獲,喜歡琳瑯滿目的成果,喜歡挑挑揀揀,喜歡消費男人帶來的東西。   在這個進化過程中,在婚姻中融合了狩獵,如印第安人的傳統,新郎在婚前要獵獲一頭糜鹿以證明自己的誠意和能力,同時也為婚禮的宴席提供肉食。我國的鄂倫春族,蒙古族,還有好多保留狩獵生活的民族,都保留了類似的習俗。   海南黎族也是這樣。   五指山區一條流水清澈的大溪裡,一群光著腳的青年男女在河水裡追逐潑水嬉鬧,兩位身著鮮艷結婚服裝的新郎新娘也在其中。新人們在眾人的簇擁下彎腰在河水中摸著什麼。岸上站著許多捧場助興的男女老幼鄉親們。不時有人喊著:“新郎、新娘,摸到魚了嗎?”漂亮、害羞的新娘臉上飛起紅暈,笑而不答,隻顧低著頭,雙手在水中摸來摸去。新郎官也在一旁,手忙腳亂地在水中抓來劃去。水中站著的青年男女們故意圍著新人們哄鬧,有人用河水潑新娘,有人把新郎推來拉去,總是變著法兒阻擋兩位新人摸魚,岸上觀看的人仍然叫喊著助興。   與此同時,河水裡的一位小夥子借機向另一位站在流水裡的姑娘潑灑清水,姑娘隻好躲閃,可她跑到哪裡,小夥子追到哪裡,潑去的水更多更猛,岸上觀望的人也對這一對嬉鬧的人發出歡呼聲。一會兒其他青年男女也互相追逐潑水嬉鬧起來。隻見河水中的青年們一會兒擁到新娘新郎身邊逗趣,一會兒又互相玩耍。岸上觀望的人群一時朝新娘新郎歡呼,一時又朝追逐潑水嬉鬧的青年男女叫喊,誰的衣裳被河水淋得最濕,人們就朝他(她)呼喊得最起勁。一時間,水花飛濺,男追女躲,男歡女笑,響成一片,場麵熱鬧、喜慶。   終於,新娘新郎經過種種努力,每人從河水中摸到一條魚,高高舉起來,在岸邊人群的歡呼聲中一起走上岸來。河水中的青年男女也同時停止嬉鬧,一個個衣服水淋淋地隨同走上岸,這場摸魚潑水喜劇才告結束。大家簇擁著新郎佳人朝遠處的山寨走去。這就是發生在五指山下雅南村的黎族摸魚潑水婚禮儀式。   愛的形式,多種多樣,拔水、摸魚、狩獵、學習、工作、勞動……愛的路上,唯有真心,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唯有真誠,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唯有互相信任,才能更上一層樓海闊天高。   摸魚潑水的婚禮儀式歷時兩天兩夜。頭一天,新娘被迎進山寨,村民們在一起歡慶通宵,喝山蘭甜米酒,對歌跳舞。第二天上午,村裡的人事先捉住幾條魚,用繩子串起來養在河水裡的一個秘密地點。然後,安排一大群青年男女,陪伴新娘新郎到山寨附近的河水裡摸魚。若沒有魚,則用河蚌代替,新人們在河中摸魚,陪伴下水的青年男女則借機尋找自己的心上人。未婚姑娘們並不在意小夥子潑水淋濕她們的衣裳,她們常常是從潑水追逐她們的小夥子中間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這次是陪伴別人被潑水,下一回就可輪到自己跟可意的人兒摸魚了。   摸魚潑水的活動結束後,接下來便是喜慶宴席。參加了這項活動的人都重新換上新衣服。姑娘們一個個換上漂亮衣裙,來到了宴席旁,有的人一邊晾著濕淋淋的頭發和發辮裝飾物,一邊意味深長地對同她打趣逗樂的人說:   幸福是一趟旅程,愛是快樂的源泉。去愛吧,像不曾受過一次傷一樣;跳舞吧,像沒有人欣賞一樣;唱歌吧,像沒有人聆聽一樣;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樣。這是一首黎族中間廣為傳唱的情歌。檳榔不通性靈,更無媒婆那張油滑之嘴,然而,卻在男女青年交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是檳榔牽動黎族青年男女的情思,溝通雙方的心靈。男女雙方吃著檳榔,互相交往。檳榔嚼在口中,情意生在心中。若是再進一步深交,心心相映,就要彼此唱訂婚歌了。這首歌又唱道:“檳榔成雙做標誌,天定姻緣做夫妻。”既相遇,必相惜;既相知,必相守。一念天涯咫尺,一念咫尺天涯,許多時候,緣深緣淺,一念之間,情長情短,一剎之間。看來,檳榔在黎族人民心目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雙被視為喜結伉儷的標誌。隻要是真愛,就會千磨萬擊還堅勁;隻要是真情,就會真金不怕火煉。愛的其間,最美好的感覺,我想,就是當你癡心愛著他的時候,他卻不知不覺愛你更深更濃。   按照黎族的傳統婚俗,男女正式訂婚之際,是由男方向女家求婚。求婚要選擇吉日良辰,由男方父母出麵,或由媒人前往。求親者要帶禮物去女家,在聘禮之中,必須有檳榔。所以求婚民歌唱道:“檳榔衣裙放桌麵,多多少少請領認。”女家若是同意婚事,便將檳榔衣裙等物收下。這種訂婚程序,民間俗稱“放檳榔”。檳榔成為黎族兒女締結婚約不可缺少的聘禮。   黎族“放檳榔”婚俗是怎樣興起的呢?它體現了黎族兒女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呢?在BTLZMZ自治縣的黎寨內,流傳著《檳榔的故事》,敘述了一段美麗動人的民間情話:很久以前,五指山下的一個黎寨裡,住著一位勤勞善良聰明的佰廖(黎語,意即美麗)姑娘。四周幾百裡的黎族後生,一個個慕名前來向她求婚。佰廖姑娘對求婚的後生們說:“我隻愛對愛情忠貞的人。誰能把五指山頂上的檳榔摘給我,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誰就是我最親愛的人。”五指山峰高聳入雲,原始森林密布,又有野獸出沒。一個個求婚的後生聽後都不敢前行。唯有青年獵手椰果隻身踏上征途。他克服種種艱苦磨難,從山頂上摘取了檳榔,向佰廖姑娘奉獻了這份珍貴的禮品。從此以後,兩人過上了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據說,後世五指山區那成行成排成片的檳榔樹,就是當年椰果從五指山上帶回的檳榔傳種培育的。   這個故事和放檳榔的婚俗是黎族人民思想感情的表達。檳榔易於栽培,花可作藥材,果實味道鮮美。它需求的少,奉獻的多,其精神與最早獻身開發和建設海南寶島的黎族人民是多麼相似!檳榔質樸無華,沒有艷麗的色彩,隻有純凈的青綠,但它那堅挺筆直的軀乾,舒展向上的枝葉,四季青綠素菜,永藻綠色生命,這不正是黎族人民正直、樸實品格的象征嗎?檳榔麵迎臺風的襲擊,經受烈日的暴曬,遭受暴雨的洗刷,但它在大自然麵前從不低頭折腰,總是那樣壯實昂首,生機蓬勃,這形象不也正是黎族人民古往今來始終勇於探索、創造生活的那種民族氣質的生動體現嗎?因此,黎族人民把檳榔的美同人們美好的愛情相聯係,在人們婚姻大事中給檳榔賦予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並予以頌揚和謳歌,從而表現他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   如今,到海南旅遊的人有興趣的話可以品嘗到檳榔樹的果實。   太陽尚遠,但必有日出;愛情不易,但必有真愛。你是快樂的,因為你有一顆敢愛的心;你是迷人的,因為你有一顆大海般寬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