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天涯海角 20世紀80年代初,一首《請到天涯海角來》曾轟動大江南北,那時,我正上大學,流行歌曲不多,這首歌,是我當時會唱的為數不多的歌曲之一,也是我多年來對海南天涯海角情有獨鐘的一個心結。 無獨有偶,工作之後,我收藏錢幣,1986版的兩圓人民幣的背麵圖案采用的就是這天涯海角“南天一柱”的風景圖。更增添了我探尋的熱情。 騎車到來,已經是當天下午,尋找住處。對比了幾家,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靠海、價格合理的住處,一開門,斜角便是海,門前的長廊是看書、發呆、抽煙的好去處,周邊很安靜。 天涯海角位於SY市西郊20公裡的馬嶺山下,原名下馬嶺。嶺下的灘岸上橫躺著一片白沙,延伸入海,海水湛藍地向遠方伸去,與天相接,遊覽區依山傍海,椰林搖曳,怪石嶙峋,風景如畫,以椰風海韻的熱帶風光、白沙巨壘的自然奇觀、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多彩濃鬱的民族風情而馳名海內外,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首批國家AAAA級景區。 沙灘上,由那些臥如息牛,豎似立柱,懸同欲飛的石塊,組成了一個奇景。這組石頭的中央,有一塊圓柱形巨石,上刻“天涯”兩個大字,是清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崖州州守程哲的題刻,石的背麵刻有郭沫若的題字“天涯海角遊覽區”。相距不遠的一塊大石上,刻有“海角,’二字,是清末文人所題。另有一塊錐形石塊上刻有“南天一柱”四字。這“南天一柱”就有一個很美麗動人的故事在當地流傳。 “南天一柱“來歷還有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陵水黎族有兩位仙女知道後偷偷下凡,立身於南海中,為當地漁家指航打漁。王母娘娘惱怒,派雷公電母抓她們回去二人不肯,化為雙峰石,被劈為兩截,一截掉在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飛到天涯之旁,成為今天的“南天一柱“。 為什麼古人把這裡定為天涯海角呢?長期以來,一直是難解的歷史之謎。近年經過多方考察,這一歷史之謎已經揭開。清代康熙盛世時期,曾進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版圖《皇輿全覽圖》的測繪活動,位於海南島南端的天涯海角景區所在地,成為這次測繪中國陸地版圖南極點的標誌。負責主持測繪的欽差官員們在此處剖石刻碑鐫書“ 海判南天” 四個大字,“ 以為標誌,並須永久保存” 。由此“ 海判南天” 成為天涯海角遊覽區內最早的石刻。 清代雍正年間,崖州(也就是今天的三亞)知府程哲在此鐫刻了“天涯”二字。1938年,瓊崖守備司令王毅在另一塊巨石上題刻“海角“二字,從此以後,這裡就成為一處天下聞名的風景點了。 現在景區內還建有海水浴場、釣魚臺及海上遊艇等設施,一座由現代建築和仿古典傳統園林式建築風格相結拿來“天涯購物寨“、“天涯漫遊區“、“天涯畫廊“、“天涯民族風情園“、“天涯歷史名人雕像“等屹立在海角景區,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附近有“點火臺“、“望海閣“、“懷蘇亭“和曲徑通幽組成的登山多層次遊覽勝地。 遊人不少,都想留下到此一遊的痕跡,照相排隊,“哢嚓“聲接連不斷,有的還閃著燈光。我等了十多分鐘,終於站在南天一柱的旁邊,把相機交給一個看似熱情溫和的中年男子,就這一交一遞之間,旁邊又插進來人,快門響起,我接過相機一看,石柱旁邊還有一個陌生的人,心裡感嘆,人多沒辦法,照了個合影。 很多遊人,幾乎都赤條條地光著身子,隻剩下伊甸園裡亞當和夏娃遮羞的那一小片樹葉了,在沙灘和淺水區遊玩。 我沒有別的心思,集中精力探尋“天涯海角“的意思,圍著南天一柱轉來轉去。天涯,天的盡頭,隻有大海可以解釋。隻要麵對大海,我對“天涯”這一古老的命名才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先輩們似乎早已猜透了後來者的心思,就像大海猜透了人類的心思。人類麵對大海,麵對大自然,或許永遠都懷有一種神秘、敬畏的心理。 宇宙,有極限嗎? 天涯,在何處? 大海,有海角嗎? 生命,有延續嗎? 工作,有盡頭嗎? 權利,能永遠嗎? 錢財,能無限嗎? 勢力,能代替一切嗎? …… 漫漫的人生路,何處是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