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前,張之行的家裡。 “師兄,我們給小行施的封印快撐不住了。”張之行的奶奶張桂蘭淡定的說道,好像是早有預料。 “哦?這次這麼快?”張真人略有所思,隨後又問道:“還有幾天小行九歲?” “七天。” “原來如此” “師兄,那接下來我們該怎麼辦?” “出國!” “出國?可是師兄你應該知道小行的身份,他在沒得到第九局同意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出國的啊。” “我當然知道。” “我明白了,師兄你是想引蛇出洞。”張桂蘭滿眼崇拜地看著這位和自己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師兄,她知道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張真人都會有應對的辦法,而且幾十年來從來沒有錯過一次,所以這樣的男人如何能不讓她崇拜,讓她托付終身,讓她毫無保留的愛和相信。 “投石問路”張真人一邊說著話,一邊隨手抓起桌上的六粒花生米撒了出去,六粒花生米呈震卦懸浮在空中。 “震驚百裡,臨危不亂。”張桂蘭看著卦象說道。 “這次我們要震驚的可不止百裡這麼簡單嘍。”張真人抬起右手習慣性的摸了摸胡子笑著說道,轉眼又看了一眼躺在床上睡覺的張之行臉上又露出了寵溺和對他未來的擔憂。 “他要是一個平凡的孩子該多好啊。”多年的相濡以沫,張桂蘭看出了張真人的擔憂,輕聲的說道。 “天生八識,八識俱開,兩千年了,我們老張家隻出現了兩位,一位是祖天師,一位是我們的小行,為什麼一定要是我們的小行?從小行出生那天起,我每日一卦至今已有三千卦,可是還是沒有得到啟示,也許隻有靠我們小行自己才能解開這個秘密了。”張真人提到祖天師的時候畢恭畢敬的行了一個道禮。 佛家、道家、意識家、心學家都有自己的學說,所以我們在這裡隻能簡單的闡述一下什麼是“根”,什麼是“識”,它們是什麼關係,又如何起作用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具備眼、耳、鼻、舌、身(當然也有例外,有天生殘疾的。)這就是五根,我們生活在塵世間,所以一切宇宙萬物都是“塵”,我們的眼根看到花(這個塵)就會產生眼識,哦,這是一朵花,如果你的腦子出現了這是一朵玫瑰花,真美阿,這樣簡單的一個念想就是意識。再比如你聽一首歌,對你造成了某種影響,比如愉快,悲傷,沉思等情緒,其實這就是一個通過耳根聽到了歌(這個塵)然後你的意識隨之出現。那麼鼻根通過嗅覺去聞塵,舌根通過味覺去嘗塵,身根通過接觸、觸摸去感受塵,五識現,意識隨之而轉,可以簡單理解成當我們產生五識的時候,意識也會隨之產生。 總之就五識依於五根而生起,但所依之根,又有內根、外根的分別。外根,就是我人視覺可見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但這五種根,是四大合成的物質,它的作用是輔助內根,是內根的依托處,這在佛經上稱為扶根塵、扶助內根的塵法。扶根塵不能生識,生識的是內根,又稱之曰“凈色根”,又名勝義根。佛經上說:勝義根質凈而細,有如琉璃,肉眼不可見,唯佛眼天眼可見之。 近代科學發達,使我們知道所謂凈色根,事實上就是人體的神經纖維和神經細胞。凈色根有發識取境的作用,功能殊勝,所以名為勝義六識能了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粗細相。於六塵之中能作微細分別之心是意識,也是我們常說的“飯好香哦!”、“我了解您的意思了!”的意識心。意識心與前五識配合,則能了知六塵中之一切法,這是意識心的體性。 五俱意識生起時,必能了知六塵境,意識依前五識之了別,即作微細分別,且能再作詳細之分析、判斷、思維、分別,故說意識心是“審”。意識是所生法,打了麻醉針以後,意識斷滅了;身體勞累而熟睡無夢時,意識也是斷滅,故說意識心是“不恒”,這就是唯識學上說“意識心審而不恒”的道理。 如果眼等五色根全壞了,則意識不能起作用,所以意識不能離五根而存在,有生則必有滅,用佛家話說就是不是常住不壞的,前六識莫不如是,皆非常住不壞。六識心於眠熟、昏迷、無想定、滅盡定、死亡等五位中。皆是有間斷、會斷滅之法;會有間斷,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過做手術打全麻醉經驗的朋友們應該有過這方麵的經歷,就是全麻醉過後什麼也感覺不到了,就和死了一樣。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佛家又雲:即非是自在,故實無我。 因為六識是因眾緣而生,五色根又不能去到未來世和過去世,因為一個人死亡了,他的五根也就消失了,所以意識當然無法去到未來世和過去世,由此可知意識心隻能存在一世,一個人的五識也與意識是同時存在的,所以人的六識也都隻有一世,不能去到下一世。 第七識是末那識,末那識是意識之根,故又名意根。它不會像意識般有時候會因為睡熟,麻醉,昏迷,無想定等情況消失斷滅過,卻又不斷的時時作主、處處作主;譬如我們看到小孩子貪玩,決定要出門遊玩,可是意識明明知道有許多功課等待處理,卻控製不了自己而不顧任何後果,仍然出門去遊玩了,這就是意根末那識的思量性、作主性而決定的。 在舉個最簡單通俗的例子來幫助我們極少部分閱讀理解能力特別強的同學,你想一個問題就可以了,每天叫醒你的是誰?是鬧鐘嗎?是對工作的責任心嗎?是要送孩子上學嗎?還是科學說的人體休息夠了就會自動醒了,其實都不是,是第七識末那識叫醒你的,它決定你什麼時候醒,在想深一點你全麻醉昏迷和死亡一般沒有知覺過後是誰叫醒你的,也是第七識末那識。 所以說末那識時時刻刻對你的一切都在作思量,意識在了別六塵時,意根於其中作主決定。例如:決定要繼續觀看,或者不看而將目光轉移到其他事物上;還有剛剛舉例子說的睡熟無夢或者麻醉後,六識都斷滅了,末那識也是不停的在作主決定是否繼續睡,還是應該叫起前六識而醒來。 但是呢末那識本身的了別性很差,沒有前六識的配合,隻能在法塵上作極簡單粗糙的了別,不能作細分別,所以末那識在接觸到五塵的劇大變動而決定要加以詳細了別時,就要促使阿賴耶識現起意識及前五識來幫忙,末那識再依六識分別六塵的能力,才有辦法在六塵中起種種的決定、作主等應變作為。 前五識、意識、末那識合稱七轉識。此七轉識皆是由“如來藏”出生而有。 第八識又叫“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涵義是不同的。因為”阿賴耶識是由“如來藏”被“染汙”之後而產生的。 第六識屬於現代心理學的顯意識,而第七識屬於潛意識的範疇。阿賴耶識就是指感知業種存在的識,唯識宗主張存在就是被感知,既然佛家和道家都承認業力的存在,但是前六識又感知不到業力,那麼感知業力的識就是第八識,所以第八識和前六識的本質一樣,就是指一種感知能力,隻是前六識的感知對象是六塵,而第八識的感知對象是種子,因此第八識不等於佛性。我的讀者們可以把它們兩者之間的關係簡單理解成進階的一層關係,阿賴耶識需要通過修行進階到“如來藏”。(佛家和道家的大德們請不要噴我,以上都是個人見解,我能力也有限。所以請師兄大德們不要因我起虛妄心損了修行。)當然有時候提到阿賴耶識也也指佛性。 闡述這些知識主要是讓讀者朋友們能更好的理解我們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的能力。 我們的主人公張之行就是這樣一個天生擁有八識,而且八識同時打開的人,這樣的人可以看到我們看不到的,通俗的說是鬼神、負磁場、異能量等,去我們不能去的地方,比如帶著這一世的記憶去到過去和未來,做我們不能做的事情,比如他可以決定你看到的是什麼,你看到的是花,但是他可以讓你麵前的實實在在的一盆花非花,因為他控製了你的意識,讓你眼睛看到的話和你大腦產生的意識不是一回事,可以簡單理解成幻術或者精神控製。 最為讓人熟知的便是秦二世時期趙高的“指鹿為馬”,趙高讓人牽出一隻鹿,卻告訴秦二世胡亥這是一匹馬,然後指著鹿大聲問堂下大臣們這是什麼?所有人在趙高的淫威之下不得不昧著良心贊美這匹“駿馬”是一匹世間難得的神駒。這個故事說得是趙高想通過這種方式(欺君之罪都不及趙高的淫威,畏趙高更甚秦二世)來確定他在朝中無人能及的威望,還有就是誰敢說這鹿不是馬就是趙高的敵人,他事後就可以找理由乾掉他。這件事情歷史上真實發生過,過程和結果也確實如此,但是又掩飾了一些真相,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趙高讓人牽出的確實是鹿,大臣們眼睛看到的也是鹿,但是意識呈現的卻是馬,所以他們一個個理直氣壯的贊美這一匹天賜的神駒,衷心的說道隻有我們偉大的大秦皇帝才配駕馭它,趙高有謀逆之心久已,又感自身年事已高,所以已經按耐不住自己篡位之心了,所以一日他和他府中食客謀士說起此事,欲要舉事,趙高府中其中一位謀士說皇帝雖然歡淫無道,有劫如此,但他身上有祖龍血脈,我觀他身泛紫光,有龍魂護體,不可輕動。趙高問道那該如何?謀士說貧道有一計。 那位自稱貧道的人叫張平(西漢三傑張良張子房的父親)給趙高獻得就是“指鹿為馬”的計,但是他們想要設計測試的不是朝中大臣,而是秦二世,張道長當日暗中施法,所有人都中了道長的幻術,但是秦二世因為有龍魂護體,並沒有中幻術。事後張平道長對趙高說皇帝尚有龍魂護體,如要舉事,需先破龍魂。 後人熟知張良,卻不知其父張平,大家記住這個人,我們後麵還會講到他。 所以歷史是什麼?是已經發生既定的事情。我們後人看到的又是什麼?隻是書本上寥寥數筆,事情的表現。 當然現在的張之行是做不到這些的,他現在還隻是一個看似普通的九歲孩子,就好比一個學霸天才得到一本絕世武功秘籍,看目錄就已經完全理解秘籍的內容了,但是要真正掌握秘籍內容學會絕世武功還需要一頁一段一句一字的把書看完,這叫學習,也叫修行。 張之行的修行才剛剛開始,千裡之行也才走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