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站起來跟大家說,諸位怎麼就不覺得這個“劉秀當為天子”的劉秀為何不是在下我呢? 眾人先是愣了一下下,然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之間都看到對方臉上的滑稽表情,接著就是一陣此起彼伏的哄堂大笑。當然,這並非沒有原因。第一,劉秀在眾人之中平平無奇,身高七尺二寸(約合當今的169cm),雖有一副美須髯,但是看起來還是比較稚嫩;第二,哪裡有這麼巧合的事情呢,今天講到劉秀當為天子,劉秀本尊就出現了。 整個人群的笑聲特別刺耳,劉秀細細辨來,有嘲笑、有尷尬的笑,當然也有一些欣賞的笑,但是最主要的還是那種嘲笑。 劉秀並不以此為意,目光掃視了全場,看到除了姐夫鄧晨是一種鼓勵和振奮之外,其餘人的眼光也就無關緊要了。 當年,陳勝吳廣起義,陳勝說的兩句話,時時激蕩著他。 是哪兩句?——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從蔡少公處出來之後,鄧晨就不停地跟自己的小舅子叨叨個不停。他說,文叔,我素來覺得你是要做大事的人,你自己是否有所準備? 劉秀聽完,笑了一笑,風輕雲淡地說:“今日有些唐突了,姐夫。咱們那批糧食還沒處理完呢,先賣了糧食再說。” 話分兩頭,再說說新朝的皇帝王莽陛下。王莽目下比較艱難,可以說已經焦頭爛額了。 王莽上位成功,是靠著帝國上層內部的政治鬥爭成功。他那一套具有相對應的適用場景。雖然那一套確實行之有效,但是說起來很簡單:爭取讓大多數的官員跟著自己混、支持自己;作為回報,給自己的隊伍封官許願,根據用處大小、功勞高低盡量滿足隊伍裡每個人的要求。 但是成功後,麵對全天下的子民,明顯王莽這一套玩不轉了。就像當年叔孫通跟劉邦說的,馬上得天下可以,馬上治天下萬萬不行。王莽用得天下的方法,來治天下,錯得太離譜了。 首先他做事太過於隨意,想到哪裡就做到哪裡。比如,當時社會上普遍認為五銖錢就是劉氏皇權的代表,因為劉在繁體字裡麵可以拆分成卯金刀三個字,所以凡是用金屬的貨幣都被王莽所忌諱。 為此,王莽發行了龜殼、貝類、布帛這幾種新的貨幣形式,來代替漢朝的五銖錢。好在他沒有立刻要求全部替換完全,而是留了一個過渡期。但是幣種太多,每個幣種裡麵又劃分了許多不同的幣值,搞到最後,連王莽自己都不知道幣種和幣值之間怎麼兌換了。這種情況下,王莽還算機靈,還是回歸到金銀銅這三種金屬貨幣。但是這樣下來,上下都折騰得夠嗆,全國都對王莽產生了一定的不信任。 其次,王莽好心辦壞事這種情況太多了,但是對此他從來不復盤,從來錯了就錯了,從來都是隻付出試錯成本,而不吸取經驗教訓。 王莽看到了西漢末期土地兼並現象,也即“富者田連阡陌,窮者無立錐之地”。這個問題導致的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到了必須要著手解決的程度。為此,王莽提出土地收歸國有,這首先就觸犯了大地主大貴族的利益;在收歸國有之後,王莽又將土地進行重新分配。 怎麼個分配方式呢?王莽說,咱們就按照周朝的井田製。具體就是以家庭為單位,一個家庭每9口得地800畝,也就是按照人口數來設置家庭的土地上限,這樣做到耕者有其田。然而實施過程中,掌權的大地主大貴族上下其手,還是在分配過程中,把大量的肥沃的圖紙都分到自己手裡。這樣沒田的還是沒有田,以前的地主貴族手裡的田地更加多了。 這樣一來,沒地的人空歡喜一場,加上境況更加艱難,一口怨氣隻能對著王莽發了。 王莽看到西漢買賣人口的現象比較多,已經造成了交稅人口急劇下降,帝國稅源嚴重枯竭的程度。為什麼呢?因為把大地主大貴族的奴仆這些是不算在帝國賦稅人口的,而隻是作為大地主自己內部收益的來源。買賣人口越劇烈,那大地主大貴族越能養得肥肥胖胖,而帝國則沒有得到任何好處。 為此,王莽下令禁止奴仆私相買賣,凡是奴仆的買賣必須實行配額,並經過新朝官府備案,否則不允許進行買賣。這樣確實有一定的效果,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但是此舉無疑觸動了大地主大貴族的利益,將大地主和大貴族給得罪了。 第三,王莽出臺了低息貸款政策。他規定,凡是需要買耕牛、買農具、婚喪嫁娶以及家庭困難等等情形下,可以去官府借貸。借貸的利率很低,年息十分之一,或者月息3‰。 但是,這個政策出臺後,執行又出了問題。放貸放給誰,不放給誰,那不都是官家說了算。主辦這項工作的各級衙門大多和地方豪紳勾結起來,把低利率貸款放給這些豪紳,然後豪紳再高息放出。這兩者就在這個過程中吃利差。錢,根本就流不到需要的人手裡。結果王莽自以為做了大好事,還在洋洋得意呢,但是民間已經怨聲載道。 第四,王莽在常安、邯鄲、宛城、臨淄、成都、洛陽六地設置五均倉,用以平抑物價、防止穀賤傷農。這件事想起來簡單:就是物資充裕的時候,價格肯定低,那時候王莽就命令五均倉低價買入;等到荒年,五均倉再將豐年的物資低價賣出,平抑物價。 想法是好的。還是執行出了問題。什麼時候是豐年、什麼時候是荒年?什麼是低價、什麼是高價?那不都是執行者說了算。執行的人不按套路出牌,按自己的想法出牌,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倒把一個好端端的五均倉搞成了中飽私囊的法寶利器了。 總之王莽短時間搞了許多事情出來,但是攤子鋪得太大,一下子帝國消化不了,中間執行出了大問題,也沒有及時反饋調整,許多情況下,都是好事辦成了壞事。民怨越積越多,帝國子民紛紛涕泣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