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取父已罷,公孫勝參與了三天慶賀,忽然感動一個念頭,想回家看看老母。 從事理而言,公孫勝修道道行未滿,遊子離家應該將近兩年半,見宋江父子兄弟團聚,懷念母親本身是很自然的事情。看到網上很多說法認為是公孫勝不想眼看晁宋之爭。然而此時梁山的主要毛病並不是晁宋之爭,而是晁蓋管理能力不足、一味隻講道義、不設明確目標、缺少配套方法而導致的群體混亂、下不伏上的格局,甚至隱隱演出些內亂的征兆。在這種情況下,宋江的到來,首先是來幫助晁蓋治理梁山,而不可能是來奪山。當然,這些管理混亂、內亂征兆的信息,作者不是攤開來白著寫的,所以的確需要閱讀者費些心思去看。 所以梁山在目前情況下,晁蓋和宋江壓根爭不起來,必須得是宋江撐著梁山、扶持晁蓋,梁山才能安穩前行,否則矛盾爆發已在眼前。且不論哪方麵來說,宋江若害晁蓋,則其形象、道義名聲都要損失嚴重;晁蓋要害宋江則梁山必然分崩離析。晁蓋下場和宋江爭表現、拉山頭?那叫自找沒趣,已經被證明過多次。晁蓋在江州被宋江“不要癡想”封了嘴、隨後宋江成功帶隊打了無為軍作現實證明,還有什麼可爭?宋江因為表現出眾就想爭首領?那宋江真要爭的話,晁蓋必須坐穩道義製高點、奪道義名聲、好讓更多人支持,哪裡是下場硬爭爭的過的? 所以如果論晁宋之爭,那晁蓋的爭奪手法應該就是無為、隻熱心愛護大家,保持自己的首領形象,不要亂下場,客觀上晁蓋雖然沒完全做到,但大致就是這麼處理,所以梁山泊主的位置晁蓋一直很穩;而宋江隻要想保持正麵形象(實際來看,本書裡宋江直到斷章都從內而外都正麵),就算心地陰險也不能真的有所作為。最後晁蓋出事其實也正是因為違反了這一條。如果晁蓋此時有心要硬爭,那宋江接父一事,何必消息沒回來時晁蓋就帶了大半梁山人馬、擱置梁山常規事務(宋江走前晁蓋本就以此為由有理在先)提前去接宋江?讓宋江多掉些麵子(被關進牢裡)自己再出頭救,不是顯得自己更英明、宋江更愚蠢? 在晁蓋的這種做法下,如果宋江要爭,隻能等晁蓋自己足夠巧合客觀作死、且在重重防護下意外死成,且宋江必須是真攔了還攔不住。這是宋江自身展現能力極其出眾、思慮極其周詳、行為極其端正帶來的副作用。甚至連曾頭市之事作者客觀寫得清楚、安排書內與事人物從多種角度直接肯定,都還有那麼多讀者懷疑;而宋江真在梁山此時基礎不牢固、自身地位未穩固時強行爭主位,那梁山上人還能看不出來、不因此否定宋江? 再說了,宋江還需要爭什麼?晁蓋除了原則和名聲一無所有,從權謀角度來說,根本就是宋江(宋江之前梁山是吳用和林沖做主)的天然旗幟,不影響宋江絲毫權力和行動,說不好聽點這已經是個天然做好的傀儡擺在麵前,就算宋江是個冷血黑心人,那維護還來不及呢,有啥好需要去爭的? 因此公孫勝之走,我更傾向是天魁星到位,天書已到梁山,梁山已經可以趨於穩定。接下來事務是人事而無需天命,所以天閑心階段性事務已結,接下來的階段無需插手,可以自在一陣子。而在宋江未到的時候,一個不太懂還要亂指揮的晁蓋,加一個時不時出怪事的“自多心”吳用,雖然有林沖在辛苦穩著基本盤,但大事上怎麼看怎麼不靠譜,所以近天命者也不能得閑,要時時防備乾預,不敢回山交令。 公孫勝筵席上對眾人(梁山是兄弟製,不是君臣製,晁蓋隻是帶頭人,因此不是隻對晁蓋一人)開口,理由說得明白、時間也申明得清楚(後來算是被羅真人關起來了)、態度擺得尊敬。理由裡看母和回復“真人本師懸望”是基本並列的關係,孝道在前;但既然有“真人本師懸望”,則公孫勝參與七星聚義應該是羅真人的使命安排,目前該交差了。晁蓋為首回應,同意來日送行。其中“向日已聞先生所言”,說明公孫勝事務信息鋪墊很早,不算臨時起意,隻是在等宋江到山、安定下來的這個時機。轉天,大家在山下給公孫勝送行。 晁蓋送行發言依然從道義原則出發,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對所有人一視同仁,隻是言語出口還是那麼不中聽。晁蓋上來先強調擔心公孫勝失信;又說“本是不容先生去”,顯得連天閑心都要束縛得沒自由;最後又強調“百日之外”、“切不可爽約”。連自己上山的初創隊伍、核心人物、一名道士都要這麼緊張,雖然是兄弟情深、關愛心切,但在他人看來的感受可並不好。 公孫勝正麵作答,自己的意願是盡快回來,但這裡“參過本師真人”已經逐步提前,成為更大的影響因素。在座之人沒有意識到公孫勝本師的影響力,畢竟看起來公孫勝自由在江湖和梁山漂了兩年多,本師應該多半沒有約束才對。宋江開口,以同理心、詢問口氣建議公孫勝帶母上山;公孫勝表示家人不愛鬧,受不起驚擾,且母親行動能力還在,能料理家務,不需長期照顧;作為出家人,大概公孫勝行為影響也不到家裡,不需要擔心法律方麵問題(《水滸》正文裡,認為薊州也是宋朝勢力範圍,後來楊雄石秀上山前,戴宗勸石秀的話裡也是朝廷昏暗,不如投奔梁山,這必然不可能是說遼國朝廷昏暗,不如越界投奔敵國土匪,因此攻遼還打薊州明顯不是原意;此外公孫勝一個薊州人參與生辰綱,也沒見誰往遼國挑唆趙宋內亂上解啊。至於為什麼作者會認為今大同和薊縣都是北宋管轄範圍,以我的知識無法解釋)。宋江不再勸,由公孫勝自主,“專聽尊命。隻望早早降臨為幸”雖然意思大致相同,一個“專等”,一個“專聽”,但宋江的態度就比晁蓋的語氣柔和得多。晁蓋送了盤纏,公孫勝獨自往薊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