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做一個真正的英雄是沒有選擇餘地的,往往是要麼成功要麼成仁——希契科克。 都說認真是成功的秘訣,而大意則是失敗的伴侶。 考研,讓我沒有想到的是:由於自己的大意,結果陰溝裡翻船了——居然政治考分不及格! 然而同樣令我沒有想不到的是:上海工業大學給我網開一麵——讓我去鎮江農機學院讀研! 但心高氣傲的我,不願意去一個二流的大學跟一個二流的專家耗費我寶貴的二年青春! 然而,所有的人都告訴我:去鎮江農機學院讀研肯定好過回裡弄生產組!! 況且我也知道,如果我不去鎮江農機學院讀研,那將來肯定無法去吳箐偉所長的研究所工作!!! 於是從上海工業大學回來後,我反復地思考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要去鎮江農機學院讀研嗎? 我的腦海中仿佛一直有二個聲音在打架! 聲音A:你不去讀研究生,難道要回裡弄生產組嗎? 聲音B:為什麼不可以呢? 聲音A:但你要知道,如果你不去讀研究生,那你就無法去吳箐偉所長的研究所工作,可能是永遠也無法去他那裡工作! 聲音B:為什麼非要去吳箐偉所長的研究所工作呢? 聲音A:因為這是一個研究所,將來有人問,你在哪裡工作,你說在研究所工作!這說出去的名氣多響?! 聲音B:哦,無非是讓別人羨慕罷了,但大學生的工資是全國統一的,不管你在什麼單位工作,即使是回到裡弄生產組,也不會少拿一分錢!因此去不去研究所,又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別呢? 聲音A和聲音B吵得一塌糊塗,不分上下。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那就是我為什麼要去吳箐偉所長的研究所? 不過,此時在我的心裡,聲音A顯然要壓過聲音B...... 聲音A:不,我去吳箐偉所長的研究所並不是因為錢,而是因為那裡有我喜歡做的事情——微型計算機應用項目,這才是最重要的! 聲音B:中國是一個非常講論資排輩的國家,到時候你隻是一個剛剛畢業的研究生,沒有任何的工作經驗,因此你認為你到了吳箐偉所長的研究所的微型計算機應用項目團隊工作,又有多少事能輪到你做呢?特別是重要的事輪到你去做呢? 聲音A:論資排輩是指在傳統行業,現在懂微型計算機的人很少,因此我有我的優勢,所以我還是有機會的! 聲音B:那麼等你二年研究生畢業以後呢?二年後微型計算機技術開始普及了,包括大量的懂微型計算機的大學生走出了校園,其中不乏從名校出來的懂微型計算機的大學生,那時你卻白白浪費了二年時間,到時你認為你的優勢還有多少呢? 聲音A:這......我不知道...... 不過聲音A顯然知道聲音B說得沒錯,那就是現在大學中剛開始有計算機係,這意味著雖然他讀的是研究生,但由於計算機係在大學中是一個全新的係,過去是沒有計算機係的,隻有自動化係,而微型計算機更是一門全新的學科,甚至連教材都還沒有。 反觀他,卻實際上已經早就對微型計算機有了超越了當時大學課程設置的認知,因此在回到學校後,並不會因此而獲得進一步的深造,而隻能是原地踏步地等當時大學中有關微型計算機的教學水平跟上來。 這時聲音B又說話了:現在懂微型計算機的人很少,因此上海也隻有吳箐偉所長的研究所的微型計算機應用項目團隊在做。但今後微型計算機技術普及了,難道仍然是隻有吳箐偉所長的研究所的微型計算機應用項目團隊在做? 聲音B又繼續說道:所以即使去不成吳箐偉所長的研究所工作,也不意味著你日後就沒有了做微型計算機應用項目的機會,不是嗎?! 聽了聲音B的話,聲音A猶豫道:是......可能還是會有機會的...... 聲音B見聲音A在猶豫,就進一步質疑道:既然你現在懂微型計算機技術,那你就沒有想過自己去做微型計算機應用的研究?比如回到裡弄生產組去做微型計算機應用的研究? 聽了聲音B的質疑,聲音A為難地說道:這......難度太大了吧?! 聲音B見聲音A始終是畏首畏尾的態度,就豪氣地說道:當然,去吳箐偉所長的研究所做微型計算機應用開發研究走的是一條坦途,回到裡弄生產組去自己研究微型計算機的應用需要翻越的是一座峻嶺,但無限風光在險峰,正因為後者是峻嶺,所以才需要勇敢的攀登者! 聲音A:我...... 聲音B:去吳箐偉所長的研究所的微型計算機應用團隊和回到裡弄生產組自己去做微型計算機應用的研究,是二條決然不同的道路,你準備走哪條道路呢? 聲音A:走...... 聲音A開始語塞了。 聲音B見聲音A開始無言以對,就又大聲地說道:一張白紙之所以能畫最美最好的畫,是因為它是一張白紙!而如果一旦畫上了一筆,那裡就必須接著畫下去,否則這張白紙就廢了! 聲音A:...... 聲音A知道聲音B的話是對的,因為他麵臨著人生的選擇,而一旦選擇了,那是沒有回頭路可走的,這意味著他無論如何都必須順著自己的選擇一路走下去,於是聲音A沉默了。 由此,漸漸地聲音B占了上風,但聲音A也並沒有因此放棄抵抗。 聲音A:但是去研究所顯然更有前途! 聲音B:為什麼? 聲音A:因為研究所條件好,裡弄生產組太落後了! 聲音A的想法沒錯,世界沒有人不希望自己有一個好的前途,大部分的人喜歡去研究所,雖然錢是一樣的,但那裡有更好的條件,因此自然會有更好的前途。 但聲音B顯然並不認同這樣的想法。 聲音B:難道隻有條件好的地方才有前途?落後的地方就沒有前途了嗎? 聲音B:那麼李四光,他留學日本,畢業後為什麼不留在日本,卻要回到還處於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難道他希望自己有一個更差的前途? 聲音B:李四光後來當選了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成為了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難道這不就證明了落後的地方也是可以有前途,而且是可以大有前途的嗎?! 聲音A:......???...... 這次聲音A徹底沒有聲音了,因為聲音B的話很有說服力,試想: 如果發達的地方才有前途,落後的地方沒有前途這樣的說法成立,那麼當時的中國還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豈不是所有的人都應該離開中國去更發達的西方國家? 但事實是卻有很多的科學家放棄了西方國家優越的條件,回到了當時是一窮二白的中國,並且做出了傑出的成績,而李四光隻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前途並不是一個單獨的存在,前途的背後是理想,一個人有什麼樣的理想,決定了這個人就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前途! 因此是理想的大小決定了一個人的前途大小,而不是工作環境和條件的好壞決定了一個人的前途大小! `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當時我糾結的是: 我為什麼要去吳箐偉所長的研究所工作? 不是因為這是一個研究所,而是那裡有微型計算機應用項目在吸引我,因為我要實現我的畢業設計,我要去摘取科學桂冠上的明珠,這些都是我的理想。 但另一個聲音卻在更大聲地質疑我:回到裡弄生產組就不能去研究微型計算機應用了嗎? 當然,我不會幼稚到不知道那時的裡弄生產組並不具備研究微型計算機應用項目的條件。 然而,我反復地問自己:現在的裡弄生產組雖然沒有研究微型計算機應用的條件,難道你就不能自己設法去創造條件嗎?! 在現在很多人看來: 沒有條件,自己設法去創造條件,似乎是多麼的不現實,甚至是多麼的愚蠢! 但是,在那個年代,在中國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的年代,流行著一個口號,那就是: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 當時大慶油田就是一個例子,因此出了一個“鐵人王進喜”。 包括我的父親,研究活性染料時,手裡所有的參考資料僅僅是一張國外的廣告! 所以,在我的骨子裡,我是從來隻相信“努力”這二個字,而不相信“命運”這二個字! 我信奉拿破侖的一句名言:“普通人等待機會,聰明人尋找機會,天才卻創造機會!” 機會雖然不能被創造,但是一個人卻能通過努力去創造讓機會產生的條件,以此來讓機會更容易產生。 實際上,表麵上我糾結的是要不要去吳箐偉所長的研究所,骨子裡糾結的是:你是不是願意為了自己的理想,拒絕一個順風順水的人生安排,而去走一條曲折而又充滿荊棘的人生之路?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事業能順風順水,因此當初我一聽到吳箐偉所長邀請我去他研究所工作就馬上興高采烈地答應了。 但現在,經過這麼一番折騰,我開始認真思考我究竟要的是什麼?並願意為之付出多大的代價? 從1966年到1977年,我浪費了整整十一年時間,我曾經發誓要把這失去的時間給追回來,這不是一句空話,這意味著我不能再犯錯,更不能再浪費時間,因為我已經二十八歲了,馬上要到而立之年了,因此時間對我來說是最寶貴的東西! 因此,我不願意為了去鎮江農機學院讀一個二流的研究生——浪費了時間卻學不到最好的東西,而白白浪費了我寶貴的二年時間,說白了就是我不願意以這樣的代價去換取一個所謂的“順風順水的人生安排”——因為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另一方麵,當初吳箐偉所長邀請我去他研究所工作時,在這突如其來的興奮之下我沒有考慮太多的其它因素,現在冷靜下來後,我開始考慮到中國是一個論資排輩的社會,因此我這麼一個“乳毛未乾”毛頭小夥子又能有多大的機會去一個研究所挑大梁擔任“主攻”任務呢? 想明白了後,我婉轉地謝絕了上海工業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對我“網開一麵”的安排,決定走一條回到裡弄生產組自己去研究微型計算機應用的路。 世界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變成了路——魯迅。 ...... 這件事很快就被吳箐偉所長知道了,他把我找去了。 “年輕人,為什麼不願去鎮江農機學院?這可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啊!”吳箐偉所長習慣叫我年輕人,他讓我坐下後皺著眉頭問我道。 吳箐偉所長話的言下之意是:通過去鎮江農機學院讀研究生,我可以把我的專科學歷提升到研究生學歷,畢業後還可以去他的研究所工作。 我明白吳箐偉所長話的意思,這些我不是沒有想過,但我有我的想法,因此我用略帶傲氣的目光看著吳箐偉所長,毫不猶豫地答道:“原因很簡單,考研究生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希望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去實現我的理想,因此我不願意去一個二流的學校跟一個二流的專家浪費我寶貴的時間。” 聽了我如此直白的回答,吳箐偉所長的神色略顯驚訝,但他沒有責怪我的傲氣,而是誇獎中帶有勉勵地對我說道:“有誌氣是好事,年輕人就是要有理想。但更關鍵的是要有為了追求理想永不放棄的精神。” 吳箐偉所長接著說他是搞自動化儀器儀表研究的,搞了一輩子的儀器儀表。 他說:“現在中國的主流儀表還是模擬電路的DDZ-II型單元組合儀表。這相當國外50年代和60年代的水平,因為1966年後,中國的儀器儀表就停止了發展。” “但國外發達國家不會等我們,現在已經發展了以數字電路為主的單元組合儀表,而1976年後,中國也開始發展數字電路的DDZ-III單元組合儀表,但困難很大,一直無法量產,而最近國外卻又已經開始發展下一代的基於微型計算機的智能化儀表,即相當於DDZ-IV型了,可以說中國已經嚴重落後了!”說到這裡,吳箐偉所長痛心地連連搖頭。 那次談話時間很長,他後來又給我講了錢學森的故事。 這是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這麼一個人叫錢學森,他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回來幫助他的祖國發展航空航天事業。 自從那次談話後,錢學森就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 最後,吳箐偉所長問我:“那你接下來準備做什麼?” “實現我的畢業設計!”我依然毫不含糊地答道,這是我第一次去拜訪吳箐偉所長時就說過的話。 吳箐偉所長仿佛被我的執著所感動,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但前提是你必須先成為金子!真正的金子!!同時你要能夠忍受那長時間被埋沒在土壤裡的寂寞!!!” 現在回想起來,吳箐偉所長的這句話真的非常有哲理: 因為金子總會發光的前提是你必須是一塊金子! 但金子是埋在地底下的,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在被發掘出來之前,你再發光別人也看不到! 因此即使你變成了一塊金子,也未必會被人發現,所以你還必須忍受那長時間被埋沒在土壤裡的寂寞! 不過,當時吳箐偉所長和我說這話的時候,我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一絲懷疑,那就是:“你回裡弄生產組能搞微型計算機應用嗎,包括能實現你的畢業設計嗎?” 然而,讓吳箐偉所長沒有想到的是:在我回到裡弄生產組六年後,我給他送去了一臺當時國內最先進的智能化可編程控製儀表,而且取了個DDZ-4的型號——那是他心中一直的夢想! 更令吳箐偉所長沒有想到的是:二十多年後,我從美國回來,幫助由他一手創辦並工作了一輩子的機械工業部上海自動化研究所成功地獲得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旨在幫助中國提高工業自動化水平的援助項目!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現在,無論如何,我已經邁過了人生的第二道坎——因為我沒有去鎮江農機學院讀研究生,而是選擇了走一條自主研發微型計算機應用的路。 用足音代替嘆息,用行動去實現夢想,成功是努力的結果而不是反過來。 成功並非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是努力——泰爾多爾。 【下章看點】 X走出了考研失敗的陰影,但卻遇到了另一個麻煩——小聞得了“相思病”,需要他去安撫......他會去嗎? 欲知詳情,請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