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倚海靜思 人能認識大海嗎?能了解大海的奧秘嗎?能洞察大海的先機嗎? 然而再次,再再次,多少年,多少次來到海邊時,感受則轉入了另一個領域。 這一次走向大海深處,環視四周不見陸地,站在船舷欲放飛心情,任憑思緒神馳,盡情領略與感悟 大海,是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她雄渾,廣闊、寬厚、和諧。那些與海有關的古老與現代的歌詞韻律不由自主地自我的喉嚨中飛出,一直向著四方與海的上空飄遊,蕩漾著融會於訇訇不絕於耳的唱和之中! 聽,那一陣陣自遠而近風卷的萬丈豪情。 看,那一層層自浪鋪天蓋地的一瀉萬頃。 大海,分明訴說著一種古老與滄桑,一種雄渾與悲壯,一種博大與殘酷。 書上說大海是湛藍的,天空是蔚藍的。然而,在一個不見太陽的多雲的下午,眼前的大海和遠處的天邊卻是迷蒙的,不見天水相連處的似如一線的景象。書中的大海比眼前的要浩大,丶而眼前的大海比書中蘊藏更有不測的力量。 大海是豐富多彩的,在不同人眼裡,不同人的耳中,都有不同的神奇和贊美。 在詩人的眼中,你是激情和浪漫的,瀟灑而靈動的,美妙而溫馨的,詩人會投入你的懷抱,愛你的寬廣,愛你的雄渾,愛你的深沉,愛你的胸懷,愛你的深邃,愛你的蒼茫,甚至愛你的寂寞,喜歡你發怒時的陽剛之氣,喜歡你沉靜時的溫柔浪漫,詩人會歌頌您的偉大,歌頌海風是你的脈動,海浪是你的心跳,寬廣是你的精神,深邃是你的智慧,海濤是你的氣魄…… “大海的快樂在於她永不疲倦的運動中“。智利的詩人聶魯達如是說。大海快樂不快樂,或許隻有詩人才能體驗到,他還深知運動是大海快樂的本源。而大海難道真的沒有疲倦過嗎,還是停歇下來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 在音樂家的耳中,他聽懂了大海的心語,靈魂的呼喚,海浪一波一波的來了,猶如藝術家的纖纖手指在彈奏著鋼琴,驚濤拍岸,那是架子鼓在敲打,海風呼嘯,海浪撲擊,浪花飛濺,那是長號,中號,短號在吹響,浪花觸摸著細沙,波濤親吻著海岸,如泣如訴,如弦樂,海浪有著節律,海水擊打著礁石,那是節奏,金沙灘上,遊人的歡笑聲,孩子的嬉鬧聲,海上輪船的汽笛聲,構成了美妙的交響樂。 在畫家的眼中,藍天白雲,大海蔚藍,日出,晚霞,海鷗,輪船,椰子樹,金沙灘,各色遊人,赤橙黃綠青藍紫,什麼色調都有,而且是那樣的大氣,那樣的廣闊,那樣的變幻莫測,激發無窮的靈感,一輪紅日在海上噴薄而出,是一幅壯麗的詩篇,一隻小木船在海邊悠悠搖晃,也是一景,一個飄發的美女走在沙灘上,也很靚麗,出海的漁民又是一幅勞動的場景。 英雄站在海邊,你的偉大,你的波濤,你的巨浪,你的驚濤拍岸,你的暴風急雨,扶搖直上九萬裡的颶風,會使英雄氣沖牛鬥,熱血澎湃,豪氣勃發,給她勇氣,給他力量,給他豪情,給他意誌。 在哲學家的思想中,釋迦摩尼看著恒河,菩提樹下悟道,老子沿著黃河,騎青牛入關,寫下了洋洋灑灑五千言的道德經,大海的廣闊和深沉,超越了恒河和黃河,無限的時空,蘊藏了豐富的內容,海納百川,吸收了多少精華,有開發不盡的寶藏,也有無限的思想,蘇格拉底,康德,黑哥爾,這些哲學大家,人類思想智慧的集成者,肯定都受過海的洗禮,海的熏陶,海的啟發? 在心理學家麵前,茫然無際的大海,會產生時空靜止的忘我感覺,人的漫長歲月在大海麵前不值得一提,人的坎坷經歷和打擊,與每天每時每刻經受海浪沖擊的礁石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大海航行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會經歷大風大浪,疾風暴雨,人生怎麼能有一帆風順呢?莊子曰:外化而內不化,大海不就是這樣嗎?水的清澈,並非因為它不含雜質,而是在於懂得沉澱;心的通透,不是因為沒有雜念,而是在於明白取舍。海表麵風吹浪起,那深邃處卻波瀾不驚,做人也是一樣,在人生的跑道上,像奔流到海的小溪,長江,黃河,一路歡歌,遇坎跳過,遇彎繞走,直奔大海,永不回頭,要順從外界事物的發展,不要流連駐足,不要貪戀身邊的假象,兩岸的風景再美也不屬於自己,若是停頓,留戀,駐足不前,就沒有了活力,變成了一潭死水,隻有萬流歸海,海納百川,融入大集體中,融入大自然中,才能永不乾涸,才能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深沉,在大海中,才能內心平靜平淡,歸與虛無,永生不滅。 歷史學家,如果就時間尺度而言,最遼闊的莫過於歷史。人類一代代經歷了多少個波瀾壯闊、豐富多彩的歷史變革!有原始和質樸,有災難和戰爭,有奴役和反抗,有醜陋和邪惡,有美麗和善良,有建設和創造,有文明和進步,有和平和幸福……歷史的天空像漫長的畫卷和詩篇,留下了無數的感嘆和教益。但在自然歷史的長河中,全部的人類歷史也隻是短短的一瞬,人類還太過年輕!生命源於何時?尚無明確答案;宇宙從何而來?更是探索中的課題。我們生活在時間之中,卻不明時間的源頭和起點。人類對一個世紀以後的一切,都難以給出準確的預測,更不明人類、地球和宇宙遙遠的未來。這個有趣的探索,則是“未來學”的使命。我們今天看到的是一個不明始點和終點的時間軸,是一部沒有開篇和結尾的史書! 然而,宇宙之大、歷史之長皆可包容在人的心田和腦海之中,最遼闊的還是人類的思維和胸懷!思想家和科學家的思維可超越已知的時空,幻想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未知,懷著對真理的執著追求,進行不倦的探索——無論成功和失敗,都是饒有興味的享受。人們的胸懷因飽受磨難而深沉,因俯視人生而超脫,在平凡中升華著高尚。善良的心靈,懷著對親人、朋友、老幼和弱者的深情,能作出無條件的奉獻和犧牲。進步人類的胸懷,能接納多元的文化,創造出無尺度而高價值的精神產品,演奏出一部部雄渾的協奏曲,不斷把文明推向新的高度。法國作家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茅盾也曾說:“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貧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內容的。”真是所見略同。這裡有時空結合在一起的多彩的存在,於有限中充滿無限,和諧著激情和理性,豐富著深邃和崇高。 人類學家,站在大海麵前,會陷入深深的沉思和自責,對於陸地而言,大海以她無限的空間,袒露出母親寬厚的胸懷。海簇擁著大陸,源源不斷地為陸地輸送著豐富的水汽,葆山川永綠,贈大地常青,讓人類生存的氣候得到充分的調節,使生靈的棲息狀態充滿祥和。看吧,大海夜以繼日地接納著無數大小小河流,還有它們裹挾的滾滾泥沙,她不分它們的國籍和所屬地域,對它們的加盟不設關卡,不收關稅和會費,她對河流不許諾天堂,而對河流的虔誠毫無疑義,一一接受它們的膜拜,對它們永唱著國際歌:來吧,來吧,孩子們,這裡才是你們的歸宿,是你們展示身手的大舞臺。 還有內海的灘塗,在潮水的漲落間,得到大海的無數悉心關照,在這裡,小蟹.小蛤蚶等生靈們自由地俯仰,吸吮著充足的營養。畢竟大海已被這些生靈視作自己的家園。 船自然是大海的最受恩惠者。海作為航行的良好載體,為無數大小船隻提供來去自由的方便,不向船隻收取海上通行的任何費用,但海對船的行駛也不聽之任之,隻為其有限製地服務。船與海之間保持著一種默契:海對船提供來往的便利時,也並非讓它暢通無阻,船隻能沿著規則的路線行駛,不然就會受到某種天然規則的懲罰,那就是海在水麵下布置了一些暗礁,對船的航行進行水平測試,船若要免除沉沒的危險,就須繞開礁石而行。當然,也有某些船隻鬥膽以身試法,其結果是受到大海的懲罰,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多少年了,大海作為巨大的聚寶盆,天然的營養庫,成為了大陸的堅實後勤保障,她無私地向人類提供著豐富的各種魚類、海菜,向工業源源不斷地供應黑色血液-石油,她為推進人類文明進程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但誰看到她向人類索取過報酬?海是人類起源之地,她不斷哺育著一撥撥的生靈,年年歲歲,無怨無悔。海的奉獻精神撥動了詩人的情感神經,由衷地對大海唱著昂揚的贊歌。 可又有誰能完整地對大海的性情作一番描述,對她無以復加地創作贊美詩?我想我是不能夠的。你呢,也絕對無能為力。在我的閱讀經驗中,對所有描寫海的詩文情有獨鐘,我的目光因它們的文彩而熠熠生輝,被它們的感性語言所感動著,心空也瞬間為之照亮。 而事實是,過分的贊美已不為大海所接受,她更多的是保持冷靜和沉默。因為人類的汙染,變本加厲的汙染,使得大海與人類的隔閡與敵意在日漸加深。無數媒體在報道海裡的魚兒在大量減少,一些珍惜保護動物瀕臨絕跡的境地。請看看那些淺海的魚兒吧,它們深受人類汙染之害,正奄奄一息地控訴著人類:你們可是在自毀家園哪!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僅僅滿足於食物,後代繁衍的交配權,唯獨人類看起來是唯一一個缺乏“滿足”基因的物種。無論是陸地還是海洋野生生物中,獅子、老虎、猴子、猩猩,數不清的魚類,它們吃飽了就不會再吃,不會占有更多的食物,不會在非繁殖期交配,所以它們不會患肥胖癥,不會有任何浪費。“從不滿足”是人類特有的基因,滲透到每個人的骨子裡,產生了永不滿足的肆無忌憚的欲望……每個人都想要更多:更多的錢、更大的房、更好的車,更高的官,更奢侈的生活、更出名、最漂亮的妻子,最帥的丈夫、更美的鼻子和乳房、更開朗,甚至更多的性愛、更大的權利……等等,每個人都想要他沒有的東西,都要比別人更多、更好,都不遺餘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費盡心機地得到它。得到之後呢?我們還想要其他東西,產生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再發展下去,有可能毀滅人類自己。 在仿生學領域,人類社會的許多科技發明進步,都受到了大海生物的啟發,據說,大海裡麵有上千種生物,有100多種生物的神奇本領,被人類仿生利用,如河馬的皮膚,它的分泌物能有效的防曬防菌調節體溫,鯨魚,海豚的遊泳姿勢,發揮了最好的能量和最大的速度,海洋生物,它的外形,它的骨骼,它的皮膚,大多具有螺旋狀,螺旋形,螺旋曲線等螺旋特點,節能,安全,環保,已被廣泛地運用到軍事,工業和人們的日常用品,將來會有更多的領域向海洋生物學習,提高人類的生存技能。仿生學提供的機會恰恰滿足了我們對資源的需求,並且幾乎能夠徹底改造地球上的每一個行業。 道學家在思考,人要順其自然的生活。老子的基本思想:緣來緣去,順逆從容,順其自然,隨緣而安。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人也應該依從自然的狀態,順其自然,隨緣而安,該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該乾什麼就乾什麼。事情臨到了,人自會知道怎麼做;事情還不明朗,也別杞人憂天、庸人自擾。這就是順其自然、隨緣而安。 不強求,不折騰,順其自然,內心安然,外在和諧。獨立思考,做人適度。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眼光長遠,順逆皆宜。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一切事情放長遠了看,都會“不一定”,好的不一定好,壞的不一定壞,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邊塞有位人家,馬跑到胡人那裡,大家都來安慰他。這個老人卻說:“這怎麼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他家的馬帶領著胡人的駿馬回來了,大家都祝賀他。這個老人說:“這怎麼就知道不是一個禍患呢?”家裡多了匹良馬,他的兒子又喜歡騎馬,有一次從馬上摔下來折斷了大腿。大家都安慰他,這個老人又說:“這怎麼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侵入邊塞,青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參戰,靠近邊塞的人絕大部分都因戰爭而死去。唯獨他的兒子因為腿摔斷了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如果能看到這點,處順境就不會得瑟,而有危機意識;處逆境就不會沉淪,努力尋求轉機。於是不利就能降到最低,有利就能保持最久,這就是眼光長遠,順逆皆宜。 懂得柔弱,和光同塵 老子主張“不敢為天下先”,因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 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要有極大的可塑性。因為水性柔而能變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盤中是杯盤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和光同塵,首先要有寬大包容的胸懷,老子所謂“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這就是常說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承認和接納人、事、物的差異性,世間萬物本就千姿百態,世間事本就各種各樣,每一個人也都有每一個人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