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秀喻義猜測。梁山上的事緒繁多,隻是巧雲、一般送禮之事,沒有明確痕跡、如果不至於妨礙公務,宋江並不好出手治罪。頭領們雖然收過禮,但不曾因收禮胡亂答應不該答應的事情。“巧雲”、“陪還恭”、“還奢禮”漸漸眉來眼去,送禮的目的自然不是白送,而是希望晁蓋分配更多資源;有些人開始越過晁蓋,應承動用公中資產。惡劣風氣影響越來越大,宋江也沒請示晁蓋,直接出麵強行製止,雖然送禮之人趕緊收手做正事,但梁山上對宋江的意見也開始逐漸增多。 這階段插了段話,從“看官聽說,原來但凡世上的人,惟有和尚色情最緊”,到“三個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這段話見得透徹、邏輯嚴密,但應該不是原書內容。也許是後來說書人有見識好、且對和尚有意見者添加,但我更懷疑另一種可能,羅貫中可能因這部分內容問過施耐庵,為什麼這麼說和尚,施耐庵對羅貫中給出上述解釋。羅貫中覺得精彩,記錄在案。後來替施耐庵整理文稿,直接加到文中。因為這部分分析和正文行文方式雖然不同,但見識深度接近(還是低於正文),有特意替人解釋的口吻。而解釋的深度既不是作者最深的認識(如果作者自己主動寫,應該比這深刻真摯同時又要表麵做些隱藏),又深過對一般外人的親密度(對純外人不會解讀這些陰暗之事,會直接遮掩),所以我懷疑是作者對學生的說明。這和羅、施二人可能在歷史上的身份關係對得上。這段話應該是因後麵文字“一堂和尚見了楊雄老婆這等模樣,都七顛八倒起來”問出來的,被後人加在前頭。 這部分文字字麵就是最真切的解釋,沒有隱語,無需解析。上有老、下有小、背負生活壓力,通常上三十的家庭主人們,應該對此共鳴深刻。因此這段話的答話人應是個深歷世間疾苦者,不是純廟堂上人;而問話的是真個理論書生,世事不熟,思維相對簡單理想,和答話者差著年齡和輩分。 陽雄內容。石秀思考過後,先顧眼前事。很快,行者走在前頭,點燭燒香;海闍黎帶了僧眾來赴道場。潘公還沒睡,和石秀一起接人組織。和尚們開始做法事。兩個年輕和尚帶頭;潘巧雲現身禮佛。海闍黎越加興奮;和尚們被色欲勾去了魂,法事做得沒個模樣。石秀冷眼相看,冷笑,這種道場做了有個鬼用,能有什麼功德舉薦?恐怕隻會招來罪孽。沒多久,“證盟”結束,法事暫告段落。楊雄家裡作為施主,請和尚們吃齋;海闍黎背著眾僧,和潘巧雲又眉來眼去。每份齋飯都藏了襯錢;和尚吃齋,順便收了小費。潘公此時還在場。和尚們吃飽、收了小費,再下道場做法事。石秀實在看不過這種法事,對潘公口稱肚子疼,隔了木板墻躺著。 潘公年老,不知什麼時候也自去休息;潘巧雲也不再問石秀肚子疼得怎麼樣,隻顧自己上道場來照應。半夜時分,和尚們精力不濟,隻有海闍黎精神奮發。潘巧雲見各和尚都困了,在簾子後單獨喊海闍黎來溝通,自己虧心,卻安排和尚來提還願一事。裴海公有些擔心石秀;潘巧雲毫不在意,強調不是親生的。裴海公明白後,也放心下來,和潘巧雲“戲笑”。石秀躺在木板墻後,把事情都看得明白。淩晨三五點鐘,法事完結,各自睡覺,石秀忍氣回潘公正常安排的住宿地點。 實秀喻義猜測。宋江先是監管事情,發現梁山上的事情名義上是個事,實際做起來完全達不到效果。這麼操作,還能顯得出哪門子威風(所以梁山去江州救宋江隻去百人、林沖秦明鎮梁山可能還有管理問題)?還不如省著些資源別禍害。晁天王仁義,首領們對下也放鬆要求,有可能還有辦事給好處的習慣(這個不一定對應)。宋江找借口隱藏了自身再觀察。沒了宋江礙眼,梁山惡劣風氣更沒顧忌,行事明目張膽;頭領們視若無睹,不加管治。宋江看得明白,忍氣在心。 陽雄內容。轉天楊雄當牢(值夜班)回家,潘巧雲並不主動提起;石秀沒有證據,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也沒隨便就提,潘公親近女兒更多些,更不會把這些行為當回事。飯後楊雄就走。海闍黎打扮得齊整,又親自來楊雄家裡。潘巧雲關心,出麵接納,主動先提功德錢還沒給的事情。海闍黎表示,自己對《血盆經》還願一事更為關心,準備好了安排寺裡和尚們早早念經,希望潘巧雲趕緊疏通、說明此事、盡快成行。 潘巧雲不離開裴海公,隻讓丫環去請潘公。潘公表示昨晚失禮,聲稱“無人管待”,似乎並不知道潘巧雲陪了一晚上的事。裴海公隻說,潘公應該好好休息,言語裡並不給石秀開脫,有給石秀引災的意味。潘巧雲來和潘公提,想明天就把目前《血盆經》還願一事辦掉。潘公覺得可以,隻是家裡屠宰作坊應該有三天沒開張,明天來買肉的人估計多。潘巧雲說服潘公,讓石秀忙。潘公應承。潘巧雲當著潘公麵,趕緊結了功果錢,和裴海公翻轉把事情敲定“明日準來”,送裴海公出了門去。石秀起床後,為第二天作坊開張做著準備。 當晚楊雄回家休息。潘巧雲伺候了楊雄,攛掇潘公來和楊雄說事。楊雄看潘巧雲見外,沒往心虛處想,隻說這事可以直說。潘巧雲表示楊雄過去管得緊,對類似事情可能有過意見,自己不敢說。轉天一早,楊雄又走了;石秀開張買賣。潘巧雲用心打扮、仔細準備,連丫環都收拾好。九點到十一點之間,潘公換了裝,和石秀打了招呼。石秀表示,照顧門麵理所應當,但潘公你要管著點潘巧雲,早點回來。潘公不一定聽懂了石秀的意思,帶著丫環隨行往報恩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