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天黑時分敲響史家莊大門。大概莊裡已經安歇下了,因此敲門後等了多時。 莊客問來意。王進的答復非常周全。交待自身情況、借宿理由、離去時間、主動承諾繳納住宿費用、請求留宿。與王進相比,後續如魯達等人,則更顯粗豪,沒有多少在一句話內把事情交待如此周全的;甚至魯達上劉家莊去,表現的頗不把住宿費用當回事。各人的話裡,都能顯出各人的性格。 莊客明白了事由,需要正常問過太公。王進禮數周全:“大哥方便”。莊客進去有一陣子,可能史太公也有些琢磨不定,但還是選擇了留宿王進母子。 莊客請進。直到此時王進母親都在馬上,大概是防備突發狀況。眼下要進史家莊了,王進母親下馬表示尊敬。安排好馬匹,王進來見史太公。 六旬以上的史太公表現的體貼、客氣。王進對史太公的回答,再次重申繳納住宿費用的承諾;補充了一些詳細的假信息。史太公克己待人,既是陪伴,也是觀察。王進母子用餐後,史太公親自帶到客房。全程沒有情況,才回去安歇。史太公的觀察和謹慎,既最大限度做到了防備,又不造成被觀察者的反感,甚至帶來親切的感受。但整個過程,史進並沒有參與,沒有在場學習、接觸。作為一個將繼承家業的年邁老人的獨子,其實是不應該的。 入莊時說過次日離去的王進母子並未如約離開,史太公發現異常,親自觀察、親切過問,避免出現問題。發現是王進母親發病,史太公提供醫藥服務(這裡可能伏史進母親死因,不過並不必然、也對事理無影響)。 經過一段時日,王進母親病愈,準備離去。在離開前,王進看到史家莊內“一個後生脫膊著,刺著一身青龍,銀盤也似一個麵皮”在那裡使棒,王進“不覺失口”做出點評。這裡,我總感覺這個失口帶著有意的成分,“不覺”二字甚至整個四個字搞不好都是後人添的。史家莊是個農莊;有個後生刺繡很好,麵色皎白,說明享受的資源較為充分、不怎麼下地乾活;能學武學到一定程度,需要相當的資源。這樣一個農莊裡有一個不用乾活、享受資源、拿資源發展自己興趣的年輕人,那大概率會和史太公有一些關係。既然史太公待王進很好、王進有意回報,那眼前的事就有較大可能是個回報的機會。隻是不能確認。這種事情又不好主動趕上去說,說了對方也不見得真心接受,因此王進稍作試探、投石問路以獲取更多信息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這個行為,不見得是“不覺失口”。 史進理解偏激、行動冒失:“敢來笑話我的本事”、“你敢和我較一棒麼”,心氣不沉,完全沒有史太公的半點能耐和氣度。史太公約束史進,無視史進一副小孩委屈的模樣,把握事情發展的關鍵,有尺度的詢問:“客人莫不會使槍棒”。王進雖然客氣,但此時也需要展現一定的自信“頗曉得些”,但需要先確認後續行動的價值,以免浪費:“敢問長上,這後生是宅上何人”。 王進確認了史進身份後,提出自己的想法。史太公“恁地時,十分好”、“便教那後生來拜師父”,很合乎史太公的行為方式和判斷能力。目前王進已在莊上呆了七天,史太公能夠判斷王進是個見過世麵、內心非常強大而外在十分謙遜、有尺度的人。這樣的人在看過史進的武藝後,有信心提出“點撥他端正”,首先基本是信得過、大概很有價值的;其次就算效果有限,對方表示了好意、史進又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了,至少也能增加見聞,對孩子有好處,怎麼也不至於拒絕。既然是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以史太公的行為風格,自然應該先表現出自己最大的誠意,所以就是“便教那後生來拜師父”,而不會再先考較,顯得信不過人。 但史進則完全觀察不到、不能理解,因此“那裡肯拜,心中越怒”,覺得對方平白無故挑釁自己、並占自己便宜,要求較量後再說。王進自己有信心,目前的情況也確實需要折服史進、展現自己能力,因此“若是不當村時,較量一棒耍子”——你要是不嫌我沒見過世麵的話,較量一下玩玩。史進很急,馬上下場,但王進還沒有得到史太公許可——史進的話在王進眼裡是完全不能做主的,能做主的隻有史太公,所以“隻是笑,不肯動手”。在史太公許可、表示自負後果後,條件周全,王進下場。 史進“拿條棒滾將入來,徑奔王進”,年輕人心氣強,先來正麵的;“王進托地拖了棒便走”,不和史進硬碰;史進追趕;“王進回身,把棒望空地裡劈將下來”,借勢發力、蓄勢而來,不論自己力氣強不強,行為是借勢而不是純粹拚自己力氣,這是成熟行事方式幾乎必然的慣用做法,沒哪個成熟、而又有一定可借力空間的上位者還隻憑自己身體力氣去硬拚的;“那後生見棒劈來,用棒來隔”,年輕人過度自信,迷信自身條件,要硬抗拚力氣;“王進卻不打下來,將棒一掣,卻望後生懷裡直搠將來”,因為前一棒是借勢來的,史進要硬隔,肯定用力過度,變招必然變慢,容易出破綻,此時王進順手掣棒、圓滑變招,史進跟不上——隨後一招奏效。 整個過程,王進是在挑著史進心理節奏打;行動借勢、讓對方過度用力、再通過變招抓對方無法發力的地方,用很小的力量達到自己想要的任何效果。而史進則完全表現出年輕人心性,碰到對手,想硬碰硬測量自身力量招法——當然體力、力量處於相對巔峰狀態,這本來也是年輕人優勢所在。這種打法思路,在我所知的範圍內,任何時代、任何環境都普遍存在。社會上前輩對付新人時,借勢欺人是很常見的套路方式。想破解的關鍵在於先搞明白哪些行為是借勢而發,同樣要借勢去應對,而不宜以個人力量去對抗勢力潮流。不過實際上年輕人通常經驗見識不足,隻知道這個道理,實際操作中依然很難破解。 王進打出了效果,搶先放下武器、示好,這是鎖定勝局且轉入為人處事環節。史進願賭服輸,但可能過度貶低自己、連帶著對以前的師父們有所不敬、且說話並不漂亮——這種時候說漂亮話,關鍵在於抬高對方,甚至可以通過抬高自己來抬高對方,類似於“我枉自經了許多師家,打遍過往英雄,也未遇著幾個敵手,原來不值尊駕半分”;而不宜貶低自己、更不該表現出“沒奈何”的態度。不過王進不在意這些,答應的同時聲明了自己將以此完成報恩。 對孩子能夠在他自己選擇道路上再前進一步的事情,史太公很高興、高規格殺羊款待,並在私宴上很有分寸的點出,自己看到了王進身份問題。王進基於當前環境、相處人員判斷、已承受的恩典,按太公的要求表明了真實身份、交待了實際緣由。並點出史進學的不是有效的打法——其實有可能是練法和演法。太公接受王進的身份,以行動表示——讓史進再拜師父。 在史太公後續的介紹、表態中,可以看到,這時的少華山還沒有強盜;史進“不務農業”——不務農、不務家業地學武,並不是應需求而學、隻是憑自己的興趣任性。在這些話裡,也能感受到史太公的無奈和對孩子的愛護;甚至於近乎溺愛“隻得隨他性子”——當然,這時的史進確實勸不住,逼急了還可能甩下家業出走。以史太公的為人和辦事能力、華陰縣轄下任裡正職務的經歷,不可能判斷不出史進行事上的幼稚及其影響;但即使自己年過六旬,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卻依然自己覺得能為史進撐住史家莊事務一段時間,還在幫助孩兒在他自己想要的道路上發展。終究後來天塌地陷,進入動亂的時代,史太公讓史進學得的武藝,在史進敗光家業的情況下,也終於還是給了史進立身的根本。 史進學藝半年有成,王進準備離去。“在此雖好,隻是不了”——在這裡條件很舒適、優厚,但不是個長久之計、不是個立根發展的法子、不能作為自己立身之本。 這裡王進的想法也透著全書的基本價值觀:不是當前“好”就是好的。受儒家價值觀的影響,當世的男性們,依然追求有結論、有歸處,安身、立命,又或者說立身、立德、立言、立行。哪怕當前不“好”,也更傾向於要有個結論、要“了”。因當前待遇優厚就得過且過的做法,在當時社會價值觀中,算是鼠目寸光,是為有誌氣的男性所不恥的。從這裡,其實可以稍微看到些梁山後續走向的社會背景緣由。 史進稱王進為師父,王進即將離去稱史進做“賢弟”,不自負師父身份。王進離去後,史進依然抓緊時間磨煉武藝;半年後,史太公離世。史進盡孝、場麵宏大。史太公死後,史進依然不懂世事,史家莊沒人經營家業,而史進還在憑著自己興趣演武——不過也傳揚出了一定名聲。年輕人史進並未意識到史太公對史家莊和他意味著多少,因為他確實完全不懂,也任性地不在意去懂。隻不過世事不由人願。在失去了史太公這根穩妥處事的支柱後,史家莊衰敗動亂的年代終於逐漸到來。 這裡進入了王進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