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蓋準備商議劫取生辰綱,至此吳用已經出場。 吳用是《水滸》塑造的非常典型的代表性人物。但在我看到的範圍內,他的故事邏輯似乎迷惑了許多讀者。因此專門先作下交待,方便後續理解這個人物的寓意和行書邏輯。 天機星智多星吳用吳學究號加亮。吳用這個人物的核心邏輯都在這係列稱呼裡。當然產生誤會的還是很多。天機星,天機難測、機心重重。智多星——“自多心”。所以不是吳用本人“無用”,而是他總是“自多心”、而且他的“自多心”基本都“無用”;字學究——“至學究”,極其擅長學習的人,全書裡恐怕吳用從前到後的進步是最大的。後來的吳用,雖然依舊有“自多心”的一麵,但也真正稱得上是“智多星”。號加亮,吳用本身不能無中生有的發出亮光,他總是在一定的事情基礎上增添亮光。 吳用的作用,在件件事情裡,是恰如其分的,真實到仿佛親身經歷一般,而不像如武鬆、林沖等人,雖然極其具體細微、仿佛現場經歷,但能感覺到多半是在描述和記載他人故事,作者和人物之間並非一體。而對吳用,我不知道這個吳用,是作者的自嘲自述、代入了他自己的成長歷程,還是作者以他的學生羅貫中為模板,而在微笑中寫的?吳用形象極其生動豐富,其負麵情緒狀態在文中體現最多而又最為自然(隱隱的尷尬、幼稚、陰暗、自大、惆悵,但始終沒有沖破整體人物的主體形象)、事情邏輯曲折,有很深刻的情感寄托,常常讓人為之興嘆。雖然《水滸》全書眾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但大多人物明顯能看得出是在側麵描繪;後續宋江雖然著墨最多、展現最全,但宋江形象更偏於光輝高大,不似凡人;而吳用這一形象則非常獨特,融入了大量情緒,其形象直接影響了我對《水滸》斷章位置的判斷。 在全書中,吳用的特點“自多心”一直非常突出。一開始應該算是被嘲諷對象的“自多心”、無用,一股初入社會文人的酸腐感撲鼻而來;到《水滸》中後段,在天魁星的照耀和自己不斷的學習成長下,確實已經上應天機,成為名副其實的智多星了。即便如此,他的行為裡依舊多心,而其“自多心”的部分依舊無直接作用——但是對事情的發展逐漸開始起到了後備手段、確保事情發展萬無一失的效果。《水滸》全書中,自多心大概有這麼幾個階段: 階段一:自以為看明白了事情邏輯,但自己想的那出太過幼稚,別人一眼看穿、懶得理你;階段一基本是七星聚義前; 階段二:核心環節安排的花巧百出,讓人贊嘆,但從事情整體發展來看,客觀收效有限;而行事不顧首尾,結果總需要因人成事。換個說法,要不是靠著別人,早不知死哪去了;階段二基本是宋江上山之前; 階段三:宋江上山之後,隨著玄女授天書,逐漸上應天機,智慧周全。此時行事中依然有自作聰明之處——或者算是讀書人的浪漫主義,不過也基本算確保了正事穩當; 讓我們隨著《水滸》的正文推進,一點點來看“自多心無用”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