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7星聚義(1 / 1)

入世讀水滸 逵哥兒 4644 字 2024-03-16

看明白劉唐雷橫交手狀態的吳用,未能達成勸架的效果,揭過尷尬的情緒來到晁蓋處商量事情。   對生辰綱一事,吳用分析“人多做不得,人少又做不得”。人多容易走漏風聲、各人收益期望減小、加大組織難度;人少則力量不足、人手不夠,加大失敗風險;莊客生活在本地,容易有各種牽扯,一般不宜參與這種事情,承擔不住,容易出事。想起周邊三阮個人能力強大、江湖屬性突出、有反社會行為基礎,準備聯係他們加入。   雖說從道義上看這是“不義之財”,但劫取錢財依然是違法行為、且涉及後果可能極其嚴重。這事必須謹慎進行。吳用決定親自立刻采取行動。同時情報信息極為重要,目前情報來源責任人是劉唐、看起來也是劉唐有信息來源,因此確定目標信息的事情還是準備交托給他來做——但“去北京路上探聽起程的日期,端的從那條路上來”,其實從後文楊誌的應對來看,這麼做有效果的概率恐怕是微乎其微的。   淩晨一點出門,中午十二點左右到達石碣村,吳用一路辛苦。兩年之後,再見到阮小二,吳用聲稱“如今在一個大財主家做門館,他要辦筵席,用著十數尾重十四五斤的金色鯉魚,因此特地來相投足下”。阮小二為什麼“笑了一聲”,直接回答吳用說“且和教授吃三杯卻說”?   既然相別兩年不見,想必吳用新的所在離這裡不算太近。“十數尾重十四五斤的金色鯉魚”,隻算本體重量,至少都是一百五十斤以上。如果為求新鮮,那這些魚送過去肯定要養在水裡,那是什麼分量、什麼體積?吳用此時裝扮是空手“穿上草鞋”,就算阮小二這有,請問你吳用一人怎麼拿走?如果你吳用目前隻是來下訂單、或者要申請讓阮小二送貨上門,也就是你打算空走一個來回——這大財主家裡是真派不出人了,居然讓你個私塾先生來專門空跑一趟?如果隻是用你的麵子,至少也讓一個人跟著來打下手、認認路吧,把個“門館”先生這麼空使喚?   吳用一語既出,阮小二基本可以確定純屬托辭。既然吳用另外有事,且以前交情不錯,不必傷他自尊,因此阮小二的表現才是“笑了一聲”:買魚先別提了,咱們喝酒說事。吳用空“自多心”“無用”,呆頭鵝一般還在人麵前充楞。   隨即在水麵上匯集小七,兩人去找小五。小五在賭錢,小七交待自己和哥哥一樣最近賭運晦氣。吳用隨即心想:“中了我的計了”。按近現代文字理解,那吳用完全是自作多情,妥妥“自多心”。當然,從古文的角度,這句話也能翻譯做“符合我的計劃需要了”,如果這麼解釋,那這個心思不算“自多心”。   小五出場,也和阮小二一般是破頭巾、舊衣服。這三都窮的很了。到酒店前,阮小二作為大哥,禮儀相對周全;吳用客氣;阮小七性子直爽,不作客套,推開過程直奔結果。切上牛肉,三阮餓的很,基本進了他們肚子。   吃的差不多後,阮小二沒有主動提起事情;阮小五不知就裡,詢問吳用來意。阮小二免得吳用開口,把關鍵點點在兩個弟弟麵前。小七不過腦子,表麵問什麼,也就答什麼;小五也不夠細心,隻做了表麵層次的應答;阮小二看這兩弟弟,不予置評——這裡如果想要獲得阮小二好評,應該需要直接點出“既是如此,且先飲酒,待天黑卻再商議”——吳用沒帶人來這一信息,目前局麵下小七小五的推斷條件其實也已經具備了。如果吳用帶了人,三人不該完全不管不顧、提了正事還丟下別人在這裡喝酒。   吳用等著天黑,好有方便談話的地方;阮小二順理成章主動遞給吳用梯子,吳用順坡下驢,並開口做東。阮小二“我們弟兄自去整理,不煩惱沒對付處”,一方麵是主人家責任,另一方麵其實也隱隱透出三阮經濟狀況的窘迫,否則答話更應該是“這個值得什麼”。吳用看得明白、阮小七繼續口快。吳用給錢、阮小七地位最低去辦雜事;阮小二和店主人說,三阮的賬麵事後再一起結算,可能是常規記賬,也可能是當下確實付不出錢來。   七點之後,晚席再開。環境稍好,吳用開始鋪墊正事。吳用一再說魚,阮小二隻好正麵回答。吳用裝傻,不斷把話題往無奈處帶,看三阮反應收集信息。   四人談論梁山泊。阮小二總結梁山泊整體情況——此時林沖已經開始展現威力,控製住了梁山周邊水泊,將控製力延伸到了石碣村水域入口;阮小五描述直觀感受;阮小二補充高站位角度看法“我雖然不打得大魚,也省了若乾科差”,難斷利弊;阮小五、小七透出反社會情緒。吳用反向挑撥,言語已經有點不太符合常理(表麵上看,這話在理,符合教書先生身份;但吳用和三阮很熟,以吳用的為人,可以是勸、可以是順,但隻做完全的否定,在熟悉的人眼裡,多少會有點奇怪。此處非常細微,算不得明確證據)。阮小二見吳用談半天事情都往梁山方向挑,把話說開了試探。一方麵擺明了三人的反社會態度,一方麵直接告訴吳用“但有肯帶挈我們的,也去了罷”,問吳用,是不是有人要用我們三個乾什麼事。吳用“假如便有識你們的,你們便如何肯去?”,這話呆的很,已經太過明白,現在不隻是小二知道吳用的意圖,小五也已經知道。隻有小七還繼續接吳用的話,小二小五都不說話了,隻等著吳用正話內容。吳用還覺得“我且慢慢地誘他”,還在“暗暗喜”,誤認形勢還在自作聰明。   吳用又說:“你們三個敢上梁山泊捉這夥賊麼?”這話呆的簡直飛出天際,前麵阮小二都專門點過林沖的存在了,這話真是隻有吳用這“自多心”說的出來,晁蓋要在都得拍他腦袋。小二小五都不做聲、不接他話,隻有阮小七也呆呆地繼續跟著說。吳用問“去那裡撞籌卻不是好”。這是句正常問話了,問的是三阮立場。因此阮小二開口,正麵作答:王倫心窄,三阮沒計劃去。就小七還在發感慨——吳用此時的智力也就和小七玩玩了。小五則催促吳用把話說明白“若得似教授這般情分時”“便替他死也甘心”。   吳用繼續自多心,以為得計。阮小二看不下去了,催吳用趕緊說是誰“好漢們盡有,我弟兄自不曾遇著”。吳用終於點出正主,並繼續試探“打聽得他有一套富貴待取,特地來和你們商議,我等就那半路裡攔住取了,如何”。阮小五隻是誠心,回答的快。吳用揭牌,自己是替晁蓋來招攬三阮的。阮小二等了半天,總算等到吳用躲躲閃閃地說清楚事,替吳用總結:“晁保正敢有件奢遮的私商買賣,有心要帶挈我們,一定是煩老兄來”,並直接發誓,把事情都總結完、辦完了。小五小七跟進。   三人已經發誓,吳用公開信息。這裡小五“七哥,我和你說甚麼來!”感覺上是小五也很早就看破吳用,並給小七遞過信息,但現存《水滸》中找不到呼應,暫時隻能理解作吳用來之前小五和小七有過什麼盤算,不過個人更覺得是《水滸》流傳的過程中在看不明白的人手上有所遺失。   整個吳用說三阮的過程中,看三阮表現,阮小二確實是個大哥模樣。三阮裡,阮小二算得上是智力擔當,在觀察判斷、信息采集、話題層次的控製、給自己兄弟放開的言語空間,都把握得非常恰當;阮小七直來直去、心快口直的性格特點也非常明朗;阮小五介於二者之間,城府未深、心地誠懇、還算穩重。根據前文吳用的基礎信息,這三人原本在梁山水泊裡做私商,從人物表現來看,應該是阮小二能帶頭、阮小五在安排妥當的情況下能幫襯、阮小七隻能打打下手了。看吳用表現,不考慮“自多心”的部分後,他對三阮的基礎判斷、對自己親自行動必要性的把握、兩年後的重新觀察、確認合適環境後才做深入溝通、確認三阮反社會情緒後再作必要試探,是個大體合格的策劃和執行人的角色。   三阮次日會見晁蓋。晁蓋不以衣裝取人(三阮是窮苦漁人模樣),確實豪爽。三阮認可晁蓋,認可“吳教授相引”的功勞。再次日,晁蓋安排眾人對神明發誓,準備辦事。   對神明發誓之後(這個時間節點很有意思,加強了公孫勝是上天安排的意味),有道士來見晁蓋。這裡顯見晁蓋的短處。在莊客說出“小人化米與他,他又不要,隻要麵見保正”,晁蓋在六人聚義剛剛完成的心氣之下,分不出心情理會來訪客人,武斷判斷“一定是嫌少”、“沒工夫相見”,確實看扁了人、很損自己名望。莊客二次過來,已經極替晁蓋分憂“小人也是這般說,那個先生說道‘我不為錢米齋糧,聞知保正是個義士,特求一見。’”,晁蓋“你也這般纏,全不替我分憂”、“再休要來說”,這領導威風耍的實在不是個地方,底下莊客真的沒法辦事。隻能說好在公孫勝是應天意而來,寧可打也要打進來,換成尋常人,大概率要上江湖上傳播晁蓋的壞名聲去了。   公孫勝,天閑星。老天有閑心,偶爾親自插手乾預世間發展。公孫勝對晁蓋表示來意;吳用開玩笑進來嚇唬;晁蓋正言接過、一並聚義。   聚義之後,吳用安排劉唐起身去收集情報,是正常計劃執行的應有行為。然而這裡天閑星公孫勝已經出場,執行天意,一語定乾坤。要理解公孫勝的作用、天意的恐怖難當,需要先看下麵的情節。   在看這裡吳用猴耍一般“自多心”的同時,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不宜小看古代在某個階段表現酸腐的讀書人,不宜隻覺得他們酸、呆。人人各不相同。在經過社會歷練之後,看起來酸腐的古代讀書人,是可以快速成長成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的,正如後來的吳用一般。當然,如果讀書到老還是一片酸,那離臭也就不遠了。   這一階段,通過三阮這一底層平民的視角,看到底層平民的破敗生活;看到平民對官吏騷擾差役的痛恨已經甚於盜匪,隻是礙於梁山上此時也是“王倫”——人間王者的倫理/該亡的倫理——才不上梁山,而是在人間尋找到道義——“東西村保正朝天王”。   順便提一句,三阮的名字次序其實可以解作:生難成(3)、死未至(4)、路不行(6)、法無有(8)、缺衣(1)少食(10)沒有酒(9)。但這似乎不是作者元代首創。不知更早時候三阮名字誕生時,是巧合還是故意。   而至於天異星劉唐。《道德經》異俗提到: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普通人都覺得明白,但我還沒搞清楚;普通人都覺得清楚,隻有我還在糊塗懷疑。大家都有他們的道理和行事依據,隻有我頑固、偏執一理。隻有我和大家不一樣。劉唐是生辰綱事件的發起人,原本無親無友;另一個發起勸晁蓋劫生辰綱的可是天閑心,算是受天命而來。劉唐則是自己的判斷和主意。這世道一直那樣,所以這就對嗎?“我獨異於人”。天異星劉唐,做出了“異”俗的行為和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