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第1趟生辰綱的信息分析(1 / 1)

入世讀水滸 逵哥兒 1971 字 2024-03-16

《水滸》岔開了一筆,又回到了大名府這裡。   梁中書此時到任是第二年。第一年首趟生辰綱出發就被截。書中對首次生辰綱被截情況沒有多少正麵描寫,所提供的相關主要信息大概如下:   1、梁中書視角,第一趟生辰綱“不到半路,盡被賊人劫了”。近一年時間,“嚴捕賊人不獲”;   2、劉唐見晁蓋,提供信息:“去年也曾送十萬貫金珠寶貝,來到半路裡,不知被誰人打劫了,至今也無捉處”;   3、梁中書對第二趟生辰綱的初始方案是“著落大名府差十輛太平車子,帳前撥十個廂禁軍監押著車,每輛上各插一把黃旗,上寫著‘獻賀太師生辰綱’。每輛車子再使個軍健跟著”;   4、楊誌從汴梁被發配到北京,描述路程:“此去東京,又無水路,都是旱路。經過的是紫金山、二龍山、桃花山、傘蓋山、黃泥岡、白沙塢、野雲渡、赤鬆林”。   以下進行推測分析。當然,上述信息本身都不能充分保真,因此下述分析隻能看做是可能事件,或較大可能事件,不能看作是確定事件。   這裡麵梁中書第二年提出的初始方案,默認應是去年押送生辰綱行動方案,即二十體力充沛的軍士公開護送太平車;而最大的信息點在於各方都知道“盡被賊人劫了”,卻都“不知被誰人打劫了”。   首先可以直接排除第一趟生辰綱被劫是梁中書自導自演的可能——梁中書和蔡夫人關係那麼密切,自導自演相當於主動授人以柄、挖自己根基。梁中書剛到地方、自身力量薄弱,就算貪這點錢,也基本沒有可能把事情辦完美。那麼問題來了:   1、“不到半路”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會知道案發地點“不到半路”?   楊誌是從汴梁發配到北京的,一路走來,他提供的路線有較大參考價值,且沒有得到其他人的異議駁斥。從這個路線信息來看,前麵大部分是山路,到白沙塢開始是水,應該到黃河邊上,那麼不到半路是在山路階段被截。能知道案發地點“不到半路”,說明去年案發後大概率有生還人員,極小概率全滅且現場痕跡未得到處理,否則作案團夥現場處理得當的話,應該是“不知在何處被截”;還能知道押送團隊大概率內部沒有叛徒,極小概率生還的全是叛徒,否則生還人員應該能夠指出。   2、為什麼“不知被誰人打劫了”?   沒有已知的打劫主體責任人,作案地點基本可以排除各處已形成勢力的強盜聚集區,因為大名府無法確定打擊對象。這個階段,如果有明確懷疑的目標,大名府的軍隊在剿匪上不是吃素的;而隻有完全不能確定目標,才會無用武之地(當然並不能排除是有懷疑目標,剿過,但結果沒有追獲的可能;甚至於梁中書前一年是頭年到任,地方力量未充分整合,也有較小可能是他無法為給老丈人賀壽禮品丟失這一私人事件調動足夠的力量);同時因為這個信息是劉唐視角,那就是江湖上一年來也不知道作案主體,固定山頭已知強盜團夥異地作案的可能也比較小。   3、為什麼“嚴捕賊人不獲”?   這基本可以排除案發地點附近的臨時起意作案。如果是案發地點附近臨時起意作案,在一定的搜索範圍內必然留下痕跡。被劫地點雖然沒有明確,但從第二趟生辰綱路線來看,是處在人煙相對稀少的地區。這種區域如果案件是就近劫取的生辰綱,或有固定戶籍的十名以上嫌疑人員遠走高飛,由於懷疑對象稀少,一年之內絕對能夠鎖定追捕目標。換句話說,這次作案模式基本可以確定是遠道而來的蓄謀作案,而非周邊固定戶籍人員所為、也不是固定打劫團夥在固定搶劫範圍內臨時起意所為。那麼這是大名府第一次運送生辰綱,為什麼會有遠道而來人員作案?如果說是出發時過於招搖,出發地附近人員長途跟蹤、到人煙稀少處攔截作案,那麼打劫人員在捕獲信息之後,還需要臨時組織作案力量,如此招搖的押運目標,如何防止被其它強盜團夥臨時起意搶先下手?   基於以上分析,則有較大嫌疑的作案模式是:生辰綱出發前消息已經走漏(不能斷定、但也不能排除的是去年大名府有內鬼),打劫團夥提前完成了組織,中遠途來到案發現場,大概率選擇在押送車隊脫離人煙密集區、走到第一個強盜聚集地之前完成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