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辰綱被劫,楊誌的盤纏也沒給留下——“周圍看時,別無物件”。 楊誌走了半日一夜。這裡書中說是向南,符合七星回程、楊誌有追捕潛意識的邏輯;但按楊誌北京-汴梁路線,他後麵在靠近二龍山,應該是山名重復,不是山西二龍山,而青州二龍山應該在黃泥岡東方,因此我懷疑是流傳過程出現錯誤;楊誌雖然自己中途提到考慮去梁山,這也可能是他下岡之後的臨時想法,個人理解楊誌下岡後信步走向向東的可能性要大些。 楊誌此時身無分文,不過他道德水平明顯很靈活,虛張聲勢吃了霸王餐。吃完被追、楊誌甚至考慮殺人立威——偏偏還驕傲的很、敢亮自己名號——也不能完全排除算是他願意留下姓名、允許自己再次找到出路後讓這家客店對著名字討債的可能。 曹正卻聽過楊誌的名聲,由動手改為招待楊誌,兩人交談。曹正留客、但楊誌招惹的事大,曹正分量不足,楊誌不敢留,辭去。曹正問楊誌去向,楊誌對曹正答的是“去尋你師父林教頭”,並不提王倫,應隻能算是在意談話技巧、親近曹正的表達。楊誌此時對王倫品行並無了解,不至於形成王倫小心眼的印象。對投奔王倫的顧忌也隻是自己行為顯得前後反復、“好沒誌氣”。 曹正補充了聽聞到的梁山傳說,並提供了二龍山這一選項,對鄧龍也沒有特別評價。這裡曹正提議的是“去那裡入夥,足可安身”;楊誌則直接說的是“奪來安身立命”,內心誌氣還是高昂的。當然,這裡說“奪”,我認為不至於就確定是單人硬奪山。入夥之後奪取主導地位,應該也能算奪的一種。 一日行程後,楊誌和魯智深鬥了一場。魯智深問話,楊誌不落聲勢“灑家是東京製使楊誌的便是”——魯智深以楊誌名頭最大的賣刀一事對答,有我知道你落了魄的意思,但又含著對對方道義行為的褒揚認可;魯智深自己用對等身份“魯提轄”起頭,說五臺山出家——楊誌也直接點出魯智深在大相國寺掛搭,也是知道對方沒那麼好過。隨即魯智深介紹了到這裡的過程原由,回應了前文林沖受害後的事情、埋了十字坡伏筆、襯托了二龍山的險要。楊誌說了自己情況、相信魯智深判斷,帶魯智深回到曹正酒店商量。 從魯智深陳述的此前經歷來看,鄧龍對來投奔的人表現的是很謹慎的:“隻在關外相見”。因此“廝並起來”後,他能在手下幫助下及時逃脫。二龍山地勢險要,魯智深一人上不去。於是曹正獻計。 計謀固然巧妙,提供了進關的思路,大概率能讓幾人直麵鄧龍。但這個計劃實施中其實依然有很多風險。 首先是魯智深在冒最大的風險。一旦上了二龍山,曹正這計劃是完全可以弄假成真的,這裡是魯智深、楊誌能否信任曹正的問題;其次是鄧龍的手下是否能充分服從鄧龍管理的問題,要是有個莽漢,類似後文李逵的,魯智深還沒見到鄧龍就被一斧子砍來,就像李逵砍扈家莊那樣,那也玩完;其三是鄧龍手下會不會有辦事嚴謹的人物、訓練有素的隊伍,比如進二重關之後,把魯智深接手過去、收了幾人的兵刃,安排楊誌、曹正隔離等待,等鄧龍剮了魯智深再招待楊誌兩個,那也大勢全去。 對曹正的信任問題,客觀上應該是林沖的名頭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楊誌和曹正的打交道過程上,曹正也一定程度證明了自己。沒有楊誌魯智深對林沖的信任、沒有楊誌和曹正的打交道經歷、證明不了曹正是道義中人,那曹正在楊誌、魯智深來看可就不知道能不能信得過了。後兩個問題,此時的強盜隊伍普遍組織訓練度有限、章程不明、出眾人物不多。如果有出眾的人物,多半能混上頭領,二龍山上目前頭領隻有一個。當然,不能徹底排除有些還隻是在頭領身邊服務、靠腦子吃飯的小嘍囉。這計劃退路並不周全,但是是計七分搏,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可以賭一賭。 楊誌、魯智深不認為二龍山小嘍囉裡有出眾人物、管理章程也不夠嚴格,認可了曹正計劃。隨即開始執行。到了山下,曹正對二龍山小頭目補充細節,說魯智深“吃得大醉,不肯還錢”、聲稱“和你這近村坊都洗蕩了”,很符合二龍山對魯智深的認知偏見,為曹正來此提供了充分理由支撐。 三人一路來到鄧龍跟前,鄧龍手下確實沒有足夠莽的莽漢、隊伍訓練管理也沒有足夠章程、也沒有思慮足夠周全的人來拆開楊誌曹正二人,得以讓“曹正、楊誌緊緊地幫著魯智深到階下”。隨即曹正守信解扣、魯智深出手,鄧龍授首。楊誌控製住邊上場麵、曹正威懾住嘍囉人馬。二龍山隻鄧龍一個頭領,底下沒個副手再來主張對敵;亂世裡當土匪,跟誰都一樣。楊誌魯智深奪山成功。